陈红玉

作品数:5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不可译性世界文学文学翻译文化转向《哈姆雷特》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外语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外语教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中的“反权力中心观念”比较阐释被引量:3
《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92-95,共4页陈红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项目编号:12AZD090)的阶段性成果
中西戏剧比较中存在跨文化叙事的阐释可行性,新历史主义批评早已经指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存在一种"反权力中心"观念,这种观念其实正与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俗世话语"对抗文化权力的观念互为表里;这种中西戏剧阐释的契机,同...
关键词:比较阐释 《哈姆雷特》 《窦娥冤》 反权力中心 讽寓 
“世界文学翻译”:文化转向之后的“转向”被引量:4
《中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119-123,共5页陈红玉 方汉文 
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12AZD090)的阶段性成果
21世纪兴起的"世界文学翻译"应视为国际翻译理论继"文化转向"之后的一次"后转向"。其主流观念源自当代美国的"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与世界文学文本翻译的实践。核心观点包括对翻译定义、"文化差异"以及"反权力中心"等范畴的反诘;而"不可译...
关键词:世界文学翻译 不可译性 翻译阐释 
世界文学史重构中的主体论、认识论与历史生成论
《外国语文》2015年第5期26-31,共6页陈红玉 方汉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12AZD09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1世纪的"世界文学史重构"突破"西方传统"的文学史模式,意在建立辩证理性的世界文学史理论体系。中国的"多元主体论"首次将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的多元主体性进行建构,文章从世界文学史认识论、历史生成论等关键词的阐释中,指出多元...
关键词:世界文学新建构 多元主体性 认识论 历史生成论 
“丝路天使”:古代中国绘画与西方的融新——“一带一路”绘画“意实主义”观念溯源被引量:2
《四川戏剧》2015年第8期18-23,共6页方汉文 陈红玉 
在北京大学2015:"21世纪东方文化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的演讲;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12AZD090
在东西方艺术长期以来的交流与创新中,"丝路天使"造像是中西绘画融新的历史典范。它突出中国绘画主体性,将中国与希腊、印度等多种艺术传统、造型和技法融为一体,不但创造出"曹衣出水"等表现手段,而且形成了中国绘画中以"意"为导引,将...
关键词:“丝路天使” 东西方艺术 意实主义 
跨文明翻译的“融新”之道——与艾米莉·阿普特教授对话
《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79-83,共5页陈红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编号:12AZD090)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当代学者阿普特将"世界文学"看作西方的一体化观念和世界文学翻译中的一种权力话语,认为原文本的文学语言具有"不可译性"与"非跨越性"的文化语境与符号体系,文明差异是不可译性之源。本文认为,世界文学的跨文明交往正是翻译的起源...
关键词:反世界文学 不可译性 融新 艾米莉·阿普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