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平

作品数:13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焦氏易林》称谓族群互动先秦秦汉汉代人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唐都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西域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再论汉代人的国家意识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刘志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180);西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17XNFH035)。
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在带有“公”属性的同时,其一家一姓“皇帝专属”的“私”属性十分浓厚。虽然总体来看,汉代人的强国与爱国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汉代人的国家意识也具有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理性看待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可为现今...
关键词:汉代人 国家意识 “公”“私”属性 多层次性 差异性 可变性 
战国秦汉赵代地区的族群互动与认同被引量: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44-52,共9页刘志平 吕道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7ZDA180);西北大学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东周秦汉族群称谓与族群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7XNFH035)的阶段性成果。
战国时期,在赵代地区,华夏赵人以武力征服的形式将楼烦、林胡等游牧族群的居地纳入华夏郡县管控,从此华夏与北方诸族在此交互影响、互化互融。秦及西汉时期(含新莽),赵代地区既有华夏内部的互动与整合,也有华夏与游牧族群的互动与交流,...
关键词:战国 秦汉 赵代地区 族群互动 
先秦秦汉的“秦人”称谓与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3期71-72,共2页刘志平 
虽然在周孝王时非子被封于“秦”,号为“秦赢”,“秦人”的族群意识已开始产生,“秦人”已开始作为一个族群登上历史舞台,但其族群意识的增强是在历史情境性的整体性“秦人”称谓频繁出现后才得以体现的。而这种历史情境性的整体性“秦...
关键词:春秋时期 先秦秦汉 周孝王 族群意识 秦人 情境性 称谓 整体性 
先秦秦汉的“秦人”称谓与认同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07-123,207,共18页刘志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东周秦汉关中人口迁移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19Z134);西北大学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东周秦汉族群称谓与族群认同研究”(17XNFH035)。
西周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是隐而不显的。春秋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逐步得到凸显,但仍被笼罩在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族群认同格局中。自战国至秦代,"秦人"和"非秦人"的族群区分得到凸显,原来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
关键词:先秦秦汉 秦人 族群称谓 族群认同 
先秦秦汉时期陇右地区的族群互动与认同被引量:3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132-143,共12页刘志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东周秦汉关中人口迁移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19Z134);西北大学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东周秦汉族群称谓与族群认同研究”(17XNFH035)。
先秦秦汉时期,陇右地区伴随着西北边境的拓展及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反复盈缩,在族群互动与认同方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是戎人与秦人的互动,最终是戎人逐渐融入华夏。然后是羌人、匈奴人、月氏人、氐人等异族与华夏(秦时为秦人,汉...
关键词:先秦秦汉 陇右 族群互动 族群认同 
秦汉时期关中人口迁移与族群的互动、交融及认同
《唐都学刊》2020年第3期5-10,共6页刘志平 赵若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东周秦汉关中人口迁移及其当代意义研究”(2019Z134);西北大学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东周秦汉族群称谓与族群认同研究”(17XNFH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秦及西汉时期,大量关东人徙入关中,最终促成并巩固了含纳关东华夏在内的整体性的“汉人(华夏)”认同。“汉人(华夏)”曾一度主导了以关中为核心区域的整个北方异族与华夏互动的历史进程。而到东汉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及东汉政府的...
关键词:秦汉时期 关中 人口迁移 族群互动 
从《焦氏易林》看汉代人的“西域”认知被引量:2
《西域研究》2019年第4期41-53,143,144,共15页刘志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7ZDA180);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东周秦汉关中人口迁移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019Z134);西北大学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孵化计划”项目“东周秦汉族群称谓与族群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7XNFH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焦氏易林》成书的时代,"西域"概念开始被汉代人提出,西域开始进入汉代人的视野。汉朝在与西域诸国的频繁接触中,对西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带有浓厚民间文化色彩的《焦氏易林》也有对"西域"的丰富认知。《焦氏易林...
关键词:《焦氏易林》 汉代人 西域 
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被引量:8
《人文杂志》2018年第12期97-105,共9页刘志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17ZDA180)
"汉人"称谓始见于楚汉相争之时,其指汉王刘邦一方人员之统称,还不具有族属和文化含义。汉初"汉人"称谓的含义是复杂的:在与"诸侯人"对言时,其不具族称含义;在与郡"道"之"蛮夷"对言时,其具有族称含义;在与塞内外之异族对言时,其亦具有族...
关键词:汉代 汉人 称谓 认同 
从《焦氏易林》看汉代人的秦史观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15-22,共8页刘志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6JK1713)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就多有对秦史的相关记载。其中对秦兼六国、扶苏、商鞅和秦昏暴之政的记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人的秦史观、儒学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普及...
关键词:《焦氏易林》 兼并 六国 扶苏 商鞅 昏暴之政 
《焦氏易林》的星神信仰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29-34,共6页刘志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2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6JK1713)
通过《焦氏易林》记载关于北极、北斗、司命和四灵诸星神崇拜的内容,可以窥知汉代人复杂的神灵信仰世界。北极星神太一是最尊贵的天神,具有佑护生命、厌胜敌兵、使人安福等功能。北斗具有富家、主杀伐、防盗贼、主忧乐、厌胜敌兵等多种...
关键词:《焦氏易林》 北极星神 北斗星神 司命 四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