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作品数: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巴蜀文化川剧艺术川剧北京文化文化意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今古文创》《牡丹》《社会科学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区域话语”互动:重庆救亡演剧热潮中的“边区话剧”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68-79,共12页张敏 
抗战时期,作为全国演剧救亡中心的重庆在话剧演出热潮中,除了演出国统区的话剧外,也演出了边区来的话剧。不同“歌剧”有意识地推广,边区的话剧在重庆演出体现了话剧资源自发跨区域流动的现象。边区来的话剧在重庆演出的文本形态和引发...
关键词:边区 话剧 重庆 “跨区域” 
“有被××到”构式分析被引量:1
《今古文创》2023年第4期127-130,共4页张敏 
微博时代来临,人们经常会发现生活中有人用“有被××到”这个格式,比如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了很令自己无语的情况就会说“有被无语到”;如果遇到自己很惊讶的事物就会说“有被惊艳到”;而如果有人调侃自己就会说“有被内涵到”,这些情况...
关键词:朱生豪 书信 方言 吴文化 嘉兴“有被××到” 新词新语 构式 语法解释 语法成因 
“外”与“内”:“现代性”症候下新诗形式的开放形态——评段从学著《中国新诗的形式与历史》被引量:1
《华夏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118-124,共7页张敏 
胡适提出的"诗体大解放"一方面为现代诗人主体精神的发掘和新诗形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革新动力,另一方面以"白话"作为唯一标准的形式设计又使新诗长时间处于形式合法性的焦虑之中。段从学著作《中国新诗的形式与历史》以回到历史...
关键词:段从学 “现代性” 新诗形式 
“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知的重构趋向——重读《一件小事》
《牡丹》2018年第1Z期55-58,共4页张敏 
知识分子是鲁迅笔下从未缺席过的角色,他们或是穷困潦倒、心智麻木的落第士人;或是在残酷的旧社会无力地徘徊的'孤独者';或是奋斗到最后被启蒙的人所吞噬的'启蒙者'。《一件小事》中的'我'是异于所有人的存在,从开始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 自我身份 人力车夫 《一件小事》 底层人民 身份认知 
川剧艺术中的方言文化
《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6期159-161,共3页张敏 
川剧艺术通过对方言形象性,粗野味儿和幽默调笑等品质的启用和创化来构建川剧独特的喜剧色彩,而方言的喜剧精神则来源于巴蜀文化的区域品格。在普通话广泛推广的语言时代,如何实现方言的本土化与跨区域交流之间的平衡,这已成为川剧艺术...
关键词:川剧 方言 巴蜀文化 跨区域交流 
川剧艺术中的身体文化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9-54,共6页张敏 
川剧艺术中独特的身体文化在于身体对"程式"的突破,通过意识层面(变形,杂技)和潜意识层面(梦游与历死)实现。而身体对"程式"的超越精神则来源于巴蜀文化的反叛性格。
关键词:川剧 “程式” 身体 巴蜀文化 
“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被引量: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李怡 张敏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发展报告”(06AF2H049)
北京文化的意义首先就是它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善"之意义,而巴蜀文化的"外围"意义则体现在它往往承栽了诸多与文化中心及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成分。"中心"与"外围"的文化的差异正好提供了不同区域间彼此参照、自我反思的机会。在...
关键词:中心 外围 北京文化 巴蜀文化 首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