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刊名=汉语言文学研究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论周作人主笔的《世界日报·明珠》被引量:3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133-139,共7页李斌 
本文考察193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间林庚主编的以周作人为核心撰稿人的《世界日报·明珠》副刊。它是以周作人为核心的部分北平文人的重要发表阵地。在外敌压境,全国文化界掀起抗日救亡高潮的历史语境中,《明珠》作者群反对激进的救亡方...
关键词:周作人 《世界日报·明珠》 J 品文 北平 
先秦诸子还原的思想力与方法论——2013年1月3日在河南大学的学术讲座被引量:1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4-22,共19页杨义 
一、支点与杠杆 在我的体会中,要把学术做得精深,思想方法的更新非常关键。一是思想,在一个现代大国需要文化振兴的时候,以何种思想觉悟来面对自身的文化根子。二是方法,思想翻新必然带来方法翻新,只有以恰当的原创的方法,才能激活材...
关键词:学术讲座 河南大学 先秦诸子 方法论 思想力 还原 思想方法 思想觉悟 
张爱玲晚期作品讲读提要被引量:1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140-144,共5页吴福辉 
题记:2011年2月27日,我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星期讲坛上做了题为《张爱玲晚期作品陆续浮出水面》的讲演,主要是解读《小团圆》、《异乡记》。待到《雷峰塔》和《易经》于当年4月在大陆出版发行后,应听众(读者)的要求,我又于7月1...
关键词:晚期作品 张爱玲 中国现代文学 提要 讲读 《小团圆》 《雷峰塔》 出版发行 
《文心雕龙·辨骚》之“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刍议被引量:2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23-29,共7页张敏杰 
《文心雕龙·辨骚》篇中的"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是刘勰对历史文献进行再叙事的结果。"汉武爱骚"和"淮南作传"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是必然的、直接的。刘勰"辨骚"的情感基石是"爱骚"。所谓的"汉武爱骚",是刘勰本人"爱骚"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爱骚 辨骚 时序 知音 
承认关系的建构及其限度——论《爱情神话》对生活伦理的重构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丁文俊 
甘肃省哲学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QN025)的阶段性成果。
邵艺辉执导的电影《爱情神话》以时间空间化作为叙事结构,通过构筑原真性的日常生活情境,开展以探索新女性价值观念的可行性为主题的试验。影片以反对物化作为价值观试验的诉求,探讨如何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确立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承认模式...
关键词:《爱情神话》 时间空间化 社会交往 承认模式 
身体、力量与阈限:米歇尔·亨利身体现象学的美学意涵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孙云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美‘后分析’文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1CZW004)的阶段性成果。
斯宾诺莎将身体的本质视作具有表现性的力量,以此批驳笛卡尔对身体的贬低。亨利深受斯宾诺莎影响,通过重释比朗的身体哲学而发展出自己的身体现象学。他提出,身体的源初实存是力量运动,因而身体不是对象化的或表象性的,而是从力量实存...
关键词:身体 力量 阈限 生成 被动 
“永恒轮回”与历史认知——尼采时间美学的观念生成及其人文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姚思宇 
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在批判“历史学”中呈现其时间美学的生成。如同歌德重视“自然”的历史观,布克哈特的文化史研究注重直观和艺术感受力,并因其保守立场而强调对历史的持续性考察。而尼采基于“现代教养”导致人格削弱等问题,...
关键词:“永恒轮回” 历史学批判 尼采 时间美学 布克哈特 
《晚清小说目录》补正被引量:3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左鹏军 
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著录了若干传奇杂剧、新剧、班本、弹词、诗歌等并不属小说的作品,还偶有并非晚清时期作品的羼入,为此书留下了缺憾。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对这些误收作品的种类归属、版本流传及作者情况进行考订说明,以期补正是...
关键词:晚清小说目录 误收作品 文献史实考订 匡正补充 
《申报》的过渡时代被引量:4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24-28,共5页杜新艳 
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中国近代报刊谐趣文学研究"(WYM10070)阶段成果之一
从1905年宣布重大业务改革,意味着华董力量的崛起,延续到整个席子佩时期,至1912年张謇、赵凤昌、史量才接办,直到1916年《申报》完全转归史量才个人所有,这十年多的时间里,《申报》一直处在过渡阶段。在此过渡阶段,有三股势力颇值得关注...
关键词:《申报》 席子佩 过渡时代 史量才 张謇 
成为“无告之民”——《肥皂》细读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刘雨佳 
《肥皂》虽然以“圆熟”的技术、“深切”的刻画受到鲁迅本人的重视,但在后来的研究中较少被关注。学界对于其文本内涵的阐释,经历了从“反封建”到“现代性”的路径转换。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形式及“肥皂”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肥皂》...
关键词:《肥皂》 《彷徨》 鲁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