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尚书》学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视域下的清初《尚书被引量:2
《历史文献研究》2012年第1期159-166,共8页史振卿 
明清鼎革,士人的身心受到巨大冲击,一批者在痛定思痛后反思明亡教训,倡导和回归经要旨。他们高举经大旗反对理空谈误国,提出经道合一的救世理念。在这样的经视域下,清初《尚书,无论是以《书经传说汇纂》为代表的官方《尚...
关键词: 清初 尚书 
论从理到朴转型期的清初《尚书
《商丘师范报》2007年第11期10-13,共4页王旭艳 庄大钧 
清初的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术方向的转变,朴逐渐压倒理;一是术理路的转变,经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术化道路。在这样的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实际上促进了其在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
关键词:  术转型期 清代 尚书 
茶山《尚书研究——阎毛之争的评议被引量:1
《齐鲁刊》2013年第2期5-12,共8页钱宗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文献集成和研究"(12&ZD155)
清初阎若璩和毛奇龄《尚书》真伪之争是术史和思想史上最著名的公案,当时和其后的几乎所有硕鸿儒都卷入了这场著名的术论争。朝鲜李朝术界对阎毛论争也作出持续不断的积极回应,丁若镛的《梅氏书平》是其代表作。丁氏《尚书...
关键词:丁若镛 尚书 阎毛之争 
清代《尚书“伏郑之争”考察
《北京社会科2021年第11期60-70,共11页侯金满 
国家社会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009)——《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
在清代“汉”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
关键词:今古文之争 伏生 郑玄 尚书 清代汉 
晚清桐城派者杨琪光及其《尚书研究——以《经义寻中》为中心
《地域文化研究》2022年第5期53-60,共8页赵成杰 
同济大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120220311)。
宗经阐经作为桐城派古文创作和批评的核心,一直以来都被桐城派者奉为圭桌。晚清桐城派者杨琪光(1835-1890)在经研究方面常为人所忽视,有《尚书文义》《百子辩正》《读史臆说》等著作传世。《经义寻中》是杨琪光读经笔记,论述既有...
关键词:杨琪光 桐城派 《经义寻中》 尚书 
朱熹《尚书的影响和地位被引量:3
《天府新论》2003年第4期11-15,共5页蔡方鹿 
朱熹对伪《古文尚书》提出有价值的考辨意见 ,这对后世的《尚书》辨伪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又推重《古文尚书·大禹谟》 ,对伪古文既疑且用 ,丰富了宋明理的理论体系 ,在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朱熹 尚书 影响 地位 
域外《尚书》文献整理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尚书>文献集成·朝鲜卷》评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报》2021年第3期132-135,共4页程晓甜 李建明 
钱宗武教授主编的《<尚书>文献集成·朝鲜卷》对域外《尚书文献整理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宽研究视域,为《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二是整理域外《书》文献秉持的“不校校之”的校勘原则,为域外汉籍文...
关键词:尚书 朝鲜卷 域外汉籍 价值 
清华简札记二则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120-122,共3页陈絜 
一、是年若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清华简中异常重要的一篇儒家文献,其文字内容与今《尚书·金滕》极其接近,可称之为古文《金滕》,故整理者径以“金滕”命名。该篇文字的发现,可以解决《尚书中的诸多问题,某...
关键词:清华 尚书 札记 文字内容 儒家文献 《金滕》 术意义 文字训释 
宋代《尚书文献及其特点被引量:1
《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6期112-116,128,共6页王小红 
宋代《尚书文献繁富,约有500种,颇具特色:⑴经变古之风兴盛,疑辨之作兴起并盛行;⑵以义理解《尚书》,义理之作占宋代《尚书文献绝大多数;⑶为帝王讲《书》之作较多;⑷汇集众说的集结之作大量出现;⑸以图谱解《书》流行;⑹《...
关键词:宋代 尚书 
后出转精:雒江生先生的《尚书被引量:2
《天水师范报》2021年第4期50-56,共7页魏启峰 
雒江生先生是彭铎的弟子,章黄派的传人,其所著《尚书校诂》一书,远绍清代乾嘉时期的朴精神,考证详审,针线细密,将古文字尤其是近年来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以其自觉的文字理论,用之于《尚书》文字的考订,在质正许说、驳正段说、修...
关键词:后出转精 雒江生 尚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