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猜想的设计和利用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汪晓春[1] 

机构地区:[1]安徽旌德中学,242600

出  处:《中学数学教学》1995年第S1期83-84,共2页

摘  要:教学中常用诱导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这里教师起着一个主导作用,常引用有限的例题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对于被诱导的对象来讲,常产生一种猜想和发现心理。这也是教师希望产生的对应效应。而猜想和发现主要是由学生独立观察与思考,并进行概括、判断作出结论。但有时会出现正确或错误的反应,应及时予以剖析,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 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做法: (1)精心备课,选好例题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2)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集体发现、判断; (3)精心设计猜想发现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仅从专题讲评《全面考查解题条件和要求,防止思维片面性》来加以说明。

关 键 词:数学教学 凸多边形 等差数列 余弦定理 学习积极性 学生思维 专题讲评 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 教学目的 

分 类 号:G633.6[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