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 处:《财经政法资讯》2005年第6期21-24,共4页Information of Economics and Law
摘 要: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契约这一术语被引入管理领域。当时,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后,有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界定:一是以Schein(1965)等人为代表,他们把心理契约规定为组织和员工对交换关系的相互期望;二是以Rousseau(1989)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有关员工和组织之间相互责任的个人信念.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