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到底“性”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驳议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武舒萍 

机构地区:[1]河南新乡市第三十中学 453003

出  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8年第4期15-16,共2页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摘  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这是新世纪指导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文件。新课标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前言”部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这样的定性,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有的质疑者指出,这样定性,“未能够真正”“体现语文特征”(张彬福《语文教育百年教训》)。还有人指出,这样定性,造成了“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论”(李贞祥《〈语文课程标准〉献疑》),或“语文课程性质核心的多样性”(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更有人指出,语文新课标所谓的“工具性”,其内涵“说不大清楚”,“至于‘人文性”’,“比‘工具性’还要玄乎”(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等等。这诸多质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仔细想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说,确实大有问题。

关 键 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工具性 人文性 “性” 语文课程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教育 新课标 

分 类 号:G633.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