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仁礼观及其与儒家的比较——以《道德经》第38章为例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轩[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  处:《中国道教》2013年第6期54-55,共2页China Taoism

摘  要:近年来,很多学者看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通之处,重视挖掘儒道互补的一面。学者们认为老子并不反对孔子的仁义伦理,只是强调这种道德践履应该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造作与伪饰。笔者对这种观点也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笔者认为,虽然老子不反对仁义道德行为的开显与落实,但是在这种道德行为背后的发生机制上却还是与孔子有着区别。简单说来,孔子仁礼观的基点在于个体道德自觉的培育,而老子则并不重视个体本身道德概念的确立以及道德意识的形成。老子的自然主义倾向决定了他反对以概念l生区分为核心的私心、私智的萌生,而主张用天地自然的大我取代以“概念思维二分对立化”的个体意识之小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将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看做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关 键 词:《道德经》 老子 儒家 仁礼 道德行为 个体意识 道德概念 道德意义 

分 类 号:B223.1[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