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

作品数:170被引量:188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宋大琦孔令宏吴颖郭园兰白奚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教师发怒的现象学阐释——从《论语》“樊迟请学稼”看孔子发怒的教育意涵
《现代大学教育》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周亚芬 刘铁芳 
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教育传统的哲学阐释”,项目编号:AAA240016。
现代教育工具理性的主导导致发怒被赋予消极、病态化意义。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发怒被视为教师专业缺失或权力关系支配下的暴力的象征。孔子的教育实践则彰显了发怒作为具身教育手段的合理性:其发怒源于对“仁”的价值守护,通过现象学悬...
关键词:教师发怒 止于至善 因材施教 现象学情境 存在论转化 仁礼实践 
“孝”为“仁”“礼”之本论被引量:1
《齐鲁学刊》2024年第3期26-37,共12页肖群忠 宋晓宇 
孝、仁、礼虽都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和德目,但孝为仁、礼之本。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爱的有序推扩;孝是行仁的实践起点。孝为礼之本:孝是礼的人性内在根源与心性基础;礼之敬意源于孝之敬亲敬祖意识;...
关键词:   
仁礼观念下的孟荀“法先王”“法后王”之辨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郑治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BZX049)。
在“先王”“后王”的问题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而荀子主张既“法先王”又“法后王”。从儒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来看,孟荀的这种思想差别,是其仁学和礼学的奠基观念不同使然。前者言“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后者说“先王制...
关键词:仁礼之间 孟子 荀子 法先王 法后王 
论孟子仁礼困境的现代解构
《济宁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罗志祥 
2023年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话语建构研究”(ZD202324)。
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不同的道德立场、道德价值时,经常不得不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能否满足道德情感需求,或者选择一种而必须舍弃另一种时,使人左右为难或痛苦不堪,此种情形称之为伦理困境。孟子论述了多个关于仁与礼两难的伦理困境,又从...
关键词:孟子 仁礼困境 现代解构 
荀子礼学思想的社会价值——以孟荀对仁礼关系的差异建构为视角
《国际儒学论丛》2023年第2期111-122,共12页曹景年 
孟子与荀子对仁礼关系的定位完全不同,孟子的思路是“摄礼归仁”,主张仁是礼的基础和依据,为了仁可以改变礼。而荀子的主张则可以概括为“摄仁归礼”,将仁内化在礼义系统的构建中,仁是虚名,礼是实物。“摄礼归仁”突出了个人道德和良知...
关键词:孟子 荀子 仁学 礼学 
《镜花缘》中儒家思想研究
《汉字文化》2023年第19期68-70,共3页宣航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汝珍作为一位传统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一点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的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儒学色彩。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镜花缘》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我国小说史...
关键词:《镜花缘》 儒家思想 仁礼智孝 
二程仁礼关系辨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50-57,共8页郭园兰 王诗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明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21BZX079)。
仁礼关系问题是儒学的重要问题,二程对此颇为措意,全面把握他们关于仁礼关系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二程思想的开创性。二程思想虽有差异,但对于仁礼关系,二者观点总体上是统一的,即都认为仁与礼具有同根性、异质性、相成性。同根性是指仁与...
关键词:程颢 程颐 仁礼关系 
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下孔子仁礼思想探析——兼论个体自由实现的最大化路径
《当代儒学》2023年第1期203-220,共18页陈世明 
孔子以礼施教,以礼正名,以仁释礼,释礼归仁,塑造儒家仁体礼用的价值设定。“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个体内在普遍道德自由的路径,使学礼具备内在道德依据,把仁之善与礼之制相结合,开启了儒家内部“何为正义制度”的思考。基于善优先于正...
关键词:孔子 政治哲学 自由主义 仁礼 忠恕 
《论语》中的“文”
《哲学动态》2023年第4期61-70,共10页吕欣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论中国意识的思想史建构”(编号19GZGX18)的阶段性成果。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思想史围绕且聚焦于“德”,并塑造了德礼体系;孔子则进一步突出“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文 德礼体系 仁礼关系 天人之际 
朱熹仁礼关系辨:以“克己复礼为仁”诠释为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5期77-85,共9页郭园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21BZX079)的阶段性成果。
朱熹对仁与礼的关系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从工夫、效用上看,礼先仁后,克己复礼工夫在先,仁作为效用在后,做足了克己复礼工夫,仁之效用就会自然呈现;而在先的礼之所以能达到在后的仁之效果,在于仁礼相通,仁礼同为性、为理、兼体用;相通并...
关键词:朱熹 仁礼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