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轩

作品数:10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道德经》儒道成圣儒学存心养性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道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船山学刊》《实事求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城隍信仰看儒道融通的实践
《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5期57-60,共4页张轩 刘世天 
城隍信仰作为一个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传统,见证着儒道两家交融的历程。无论是儒家入世情怀中的道德修持、安邦定国,还是道家的修道成仙、利而不害,都深深融入了城隍信仰的内核之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
关键词:城隍 信仰 儒学 道教 交融 实践 
试论群众路线的传统官德根基 中国古代官民关系理论探究
《实事求是》2014年第4期21-25,共5页张轩 
"群众路线"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传统官德中的民本思想与官民一体等优良价值理念的当代发展。传统官德以"官民一体"、"与民同乐"为目的的官民关系,正与当代群众路线所倡导的和...
关键词:群众路线 传统官德 官民关系 官民一体 
《四十二章经》与《道德经》的戒欲思想比较研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19-23,共5页张轩 
《四十二章经》与《道德经》分别是佛教与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文献。从内容来看,二者都注重对戒欲思想的阐发。然而,二者的戒欲理论在戒欲之主体、戒欲之内容、戒欲之方式上又有着具体要求的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是两部经典核心要...
关键词:《四十二章经》 《道德经》 戒欲 佛道关系 
试论现代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推进——以冯友兰为例
《新东方》2014年第2期29-32,共4页张轩 
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 中国哲学 现代转换 
“存心养性”与“道法自然”——从儒道“天道”、“心性”上的差异看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被引量:1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期122-125,132,共5页张轩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当今很多媒体热衷于阐述其中的生态和谐观,却也导致了人们对其完整内涵的忽视。其实,"天人合一"在道家与儒家那里有着极为不同的内涵:儒学以"天人合德"为终极指向,注重天与人之间的道德感呼应;道家...
关键词:天人合一 存心养性 道法自然 儒道对比 
《中庸》的修身思想
《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45-48,89,共5页张轩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
关键词:《中庸》 修身  中和 
从《辅教编》看契嵩“儒释一贯”的基本理路与特点被引量:1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52-55,共4页张轩 
契嵩对儒释关系的调和可以用"儒释一贯"予以概括。其基本的论证理路表现为借助儒家圣人经典之权威来为自己代言,阐明佛教思想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一致性。为了说明这种内圣之伦理观、心性论和外王之王道治世上的一致性,佛教的儒化就...
关键词:三教关系 同归一源 儒释一贯 契嵩 《辅教编》 
老子的仁礼观及其与儒家的比较——以《道德经》第38章为例被引量:1
《中国道教》2013年第6期54-55,共2页张轩 
近年来,很多学者看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通之处,重视挖掘儒道互补的一面。学者们认为老子并不反对孔子的仁义伦理,只是强调这种道德践履应该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造作与伪饰。笔者对这种观点也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笔者认为,虽然...
关键词:《道德经》 老子 儒家 仁礼 道德行为 个体意识 道德概念 道德意义 
志承往圣 梦圆当代——浅析儒学“成圣”理想的开拓与当代“中国梦”的实现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22-24,共3页石敏杰 张轩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极大振奋了民族信心。但是,"中国梦"作为一场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不竭的精神源泉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撑。传统儒家的"成圣"理念作为激励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舍身求义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梦 儒学 成圣 民族精神 
浅析熊十力的“大同”理想——以《原儒》和《读经示要》为例
《船山学刊》2013年第4期107-113,共7页张轩 
"大同之世"出自于《礼记》,是先秦儒家对理想政治的描绘。熊十力推崇六经,同时又心系国家苍生,"大同"理想便是他本人结合当时所处之特殊社会状况并根据自己对六经要旨、大道的理解所提出的思想体系,也是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体体现。从...
关键词:熊十力 大同 内圣外王 《原儒》 《读经示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