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雷[1] 苏曼[2] 艾尼瓦尔[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学院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

出  处:《山花(下半月)》2014年第11期165-166,共2页MOUNTAIN FLOWERS

基  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题为“翻译理论的整合范式研究”,项目编号为2-9-2012-10

摘  要:两种理论简述1964年,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首先是从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1]即:翻译要达到的是语言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的对等。这种理论后来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最后“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为明确”[2]。同时,奈达还提出了读者反映论,强调译文要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原文可以译出不同版本的译文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读者。

关 键 词:文学翻译 对等理论 《红楼梦》 文化词语 目的论 英译 动态对等 语言功能 

分 类 号:I046[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