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庆俊生
机构地区:[1]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
出 处:《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年第12期58-60,共3页Modern Chinese
摘 要: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关 键 词:小说文本 教学有效性 教学层次 文学语言学 文学文本 汉语思维方式 阅读层次 语言符号
分 类 号:G420[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4.7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