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57)

作品数:15被引量:2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颜水生毕光明毕海徐勇罗长青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评论》《保定学院学报》《齐鲁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更多>>
相关主题:散文时间叙事新时期文学空间叙事历史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先锋的另一面:平淡后面的沉痛——马原洪峰写什么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9年第2期1-7,共7页毕光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08BZW057)阶段性成果
在80年代先锋小说的名录里,马原是打头者。他以带有神秘色彩的西藏故事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叙述方式刷新了80年代文学的面貌。马原小说文学史地位的确立主要来自他在文体自觉方面的贡献,但这也是造成马原小说的思想价值被忽略的原因。...
关键词:先锋小说 马原 洪峰 叙述革命 社会批判 思想价值 
“断裂”与“关联”:当代文学“一体化”之争再思考——兼谈“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的意义被引量:6
《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195-201,共7页毕光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批准号08BZW057)之阶段性成果
21世纪初,新一代的学者李杨,针对二元对立的文学史书写模式所造成的"断裂论"发起了批评,具体就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当代文学"一体化"的概括提出了质疑,着重检讨了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思维模式在20世纪90年...
关键词:50-70年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断裂论 关联研究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革命与欲望问题——从浩然的《艳阳天》到《苍生》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3期107-111,共5页徐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08BZW057]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苍生》(1988)的出版被视为浩然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但这部长篇小说还是让我们想起作者此前特别是“文革”前后的创作。这部小说,确实是作者经过了“四个重新认识”后的产物,但这往往只是理性认识上的转变,就像作...
关键词: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苍生》 《艳阳天》 浩然 欲望 革命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制度的建立与沿革被引量: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26-31,共6页毕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项目编号:08BZW05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之‘民族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MDWCXYQN04)
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学界热点,但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50—70年代或80年代具体历史时期文学制度的分析,对文学制度的历史沿革缺乏充分的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制度是中国当代文学生成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执政...
关键词:文学出版 50—70年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文学制度 
回避历史与走向传统——寻根作家题材转变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24-31,共8页徐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编号:08BZW057)
对于寻根作家而言,其转向"寻根",不仅意味着题材的转变,更表明针对历史/现实及传统的不同态度,这表现在从具体现实到模糊时空的变化和不规范文化的提出等不同层面。如果说,寻根写作是重新把"自然"变成"风景"的话,那么这一倾向在某种程...
关键词:文学寻根 题材转变 不规范文化 重新发现“风景” 
文学、民族主义与文化领导权——政治文化视阈中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被引量:1
《齐鲁学刊》2015年第4期146-151,共6页毕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08BZW05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之‘民族形式’研究"(2014MDWCXYQN04)
"民族形式"是在抗日战争特殊形势下耦合而成的一个概念,以往学界往往将其与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民族形式"问题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理论谱系,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为应对...
关键词:民族主义 民族形式 文化领导权 政党政治与文学 
论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77-82,共6页颜水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ZW0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XJA751001)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性 空间叙事 历史化 美学化 
时间形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论上世纪80年代散文的时间叙事
《文艺评论》2014年第7期51-56,共6页颜水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08BZW057)
20世纪中后期以降,西方学术界出现了“空间转向”的趋势,文学研究界也为“空间转向”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进入新世纪以后,“空间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文学地理学”概念的兴起,更使文学的空间研究掀起了...
关键词:时间叙事 社会主义现代化 80年代 时间形式 20世纪中后期 空间转向 散文 文学研究 
论十七年时期散文的时间叙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236-241,共6页颜水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70年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之关联研究”(08BZW057)
十七年时期散文在时间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时间的意识形态化、历史决定论和历史化方法三个方面。在十七年散文中,时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负载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符码;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紧密关...
关键词:十七年时期 散文 时间叙事 历史化方法 时间的意识形态化 
论“十七年”散文的空间叙事
《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颜水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8BZW05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14XJA751001)的阶段性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不仅意味着一种鲜明的时间感觉,也蕴含着鲜明的空间体验。"十七年"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尤其是...
关键词:“十七年” 空间叙事 社会主义 现代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