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化

作品数:109被引量:22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徐肖楠金丹元陈吉猛潘知常杨伯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普遍语用学看中国古代诗词之圆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55-62,共8页张再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18ZDA020)。
从语言学上讲,中国古代诗歌和语用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古代诗歌从语用学的语言“语境”走向诗歌的“情境”上,还以一种更为完整、更为全面的方式,表现在其与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三个维度严格的重合上。认识到这一点,除...
关键词:普遍语用学 中国古代诗词 唐代以诗取士 政治美学化 
青岛市城阳区立足“当下治”与“长远管”助力门头招牌精细化管理
《城市管理与科技》2024年第6期19-20,32,共3页朱明然 周林昭 
门头招牌依托于城市和建筑而存在,是“城市美学”具象化的表达,彰显着城市的品质与活力。青岛市城阳区转变管理理念、突出规划引领,通过不断探索引导门头招牌个性化、多元化、美学化、品质化设置新路径,打造了一批门头招牌特色示范街区...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青岛市城阳区 城市美学 城市活力 具象化 品质化 美学化 多元化 
生命美学对美学本体论建构的贡献——兼评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思想
《上海视觉》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潘端伟 
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神经认知科学的美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立项编号C2-2020061)成果。
后现代思潮下,“美学终结”论甚嚣尘上,美学“去本质主义”悄然盛行,美学本体论也被消解了。生命美学学派坚守本体立场,重新确立美学本体论建构方向。生命美学厘清“美学问题”的症结,阐释了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重构人文学美学范式。...
关键词:生命美学 本体论 美学化 人文化 潘知常 
后工人主义革命的“美学化路径”——比佛的后政治主体建构学及其限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8期48-58,共11页刘黎鹏 
后工人主义在美学与政治主体结合方面有着创新,比佛是其中最为典型也最为激进的代表之一。通过后工人主义思想以及德勒兹和加塔利等人的理念,比佛试图在当代符号资本主义语境中重构集体主体化进程。为了抵抗符号资本主义在语言与感性层...
关键词:后工人主义 比佛 后政治主体建构学 诗歌 符号资本主义 
刊前絮语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海德格尔曾归纳现代性所产生的“五大现象”,即科学、机械技术、艺术美学化、文化理解、弃神。“五大现象”的确对应了人类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生发的各种思想、观念、实践现象,也清晰地勾勒了人类在艺术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如科学...
关键词:诗意栖居 科学与艺术 精神家园 技术与艺术 美学化 现代性 生产力 海德格尔 
《淮南子》美学化历程考论——兼论中国古典资源美学转化的两大基本范式
《中国美学》2024年第1期126-138,共13页汪一辰 方国武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22AZW00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淮南子》审美理想与文化建构研究”(16BZX112)阶段性成果
将《淮南子》视为一部美学文献,从时代背景上看,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大潮下中国学术范式转型有着密切关系;从美学学科体制建构来看,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息息相关。《淮南子》可以完成从“子部之书”到“美学文献”的转化,得益于...
关键词:《淮南子》 范式 艺术化阐释 哲学化阐释 美学化 
从历史的“有机性”到舞台的“美学化”——马少波《岳云》的家国叙事被引量:1
《华夏文化论坛》2023年第1期68-76,共9页毕文君 韩锋 
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戏曲题材纪录片传播效果研究”(项目编号:16XJ03);鲁东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WY2022002)
马少波儿童历史剧《岳云》以其对历史题材的巧妙取舍和家国叙事的有效嵌入为儿童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在对13岁少年岳云的描绘中,马少波以历史人物性格生长的“有机性”贯穿全剧,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置放于个人与历史的关健分节点中,...
关键词:马少波 《岳云》 儿童历史剧 叙事 家国情怀 
数字新闻的美学化:形式创新、文化共生与价值反思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222-222,共1页田浩 
数字媒体生态带来了高度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与极大丰富的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者尝试通过形式、文化与价值方面的创新来与用户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学化倾向。
关键词:文化共生 媒体生态 价值反思 美学化 数字新闻 新闻形态 新闻生产者 创新 
探究德国浪漫派“艺术宗教”的形成路径
《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3期39-47,共9页赵蕾莲 冀玥彤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德译汉与研究”(编号:21&ZD279);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重大项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1907—2021年”(编号:22XNL018)的阶段性成果。
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瓦肯罗德和蒂克在《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中突出展现艺术神圣化,即观赏艺术唤起的感觉具有虔诚性。艺术本身成为揭示浪漫派的重要范畴“无限”的媒介,作家利用宗教容易为人接受的形式倡导艺术自主。就艺术...
关键词:艺术宗教 艺术神圣化 宗教美学化 
数字新闻的美学化:形式创新、文化共生与价值反思被引量:8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74-82,共9页田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编号:20&ZD318)
数字媒体生态带来了高度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与极大丰富的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者尝试通过形式、文化与价值方面的创新来与用户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更鲜明的美学化倾向。具体而言,数字新闻的美学化趋势建基于数...
关键词:数字新闻学 美学化 新闻生产 情感仪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