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10774)

作品数:8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胡伟邹秋珍张娉娉井维鑫王兰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山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环境科学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西汉构式句法语义语序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钙信号对镉诱导河南华溪蟹细胞凋亡的调控被引量:1
《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1621-1627,共7页张娉娉 王金香 郎兴萍 井维鑫 王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27231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博导类)(No.20111401110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12M510774)~~
以河南华溪蟹(Sinopptamon henanense)为研究材料,采用生理生化和酶学组织化学等方法,通过不同时间(12、24、48、72和96 h)不同镉浓度(0、14.5、29、58 mg·L-1)处理,首先研究了镉对肝胰腺细胞内钙调素(CaM)含量、钙ATP酶(Ca2+-ATPase)...
关键词: 细胞凋亡 CA2+ 钙调素 河南华溪蟹 肝胰腺 
西汉文献存在动词、存在句与存在构式被引量:1
《兰州学刊》2013年第4期183-187,共5页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M510774);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M510774);广东省哲社"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2XZW12)
存在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动词。提出了存在动词的判定标准。研究了存在动词的分类及句法框架。从语义类型和结构类型两个角度列举了"有"字存在句与"无"字存在句。提出了"构式化"理论。
关键词:西汉文献 存在动词 存在句 存在构式 
西汉文献状态动词研究
《殷都学刊》2013年第1期98-101,共4页胡伟 王嘉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74)
从语义上看,状态动词一般是非自主的,它表示某事物处于持续状态中的动作。不带受事宾语是状态动词最基本的语法特点。状态动词主要有"NP+VP、NP+VP+0、NP+VP+C"几种基本句式。
关键词:西汉文献 状态动词 特点 句式 
上古至西汉判断动词“是”的产生与发展被引量:2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76-81,共6页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74)
人类认知、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因素造就了判断动词"是"。判断动词"是"在西汉时处于发展期。"是"由用于句首的复指代词演变为表判断的系词,有多个动因。副词修饰"是"的例子对"是"成为判断动词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时期"是"字判断句...
关键词:西汉时期 判断动词 产生 发展 
“A来B去”共时与历时研究被引量: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第6期30-39,共10页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74)
文章研究了"A来B去"构式的语义、句法与语用,分析了A、B的语序。然后研究了"A来B去"的构式化进程并进行了统计,典型的"A来B去"起源于六朝时期,隋唐及五代是发展期,宋代以后逐步成熟。从宋代到现代A、B为名词的比例逐渐减少,A、B为动词...
关键词:A来B去 框架构式 构式化 语法 
失败的人,人生的失败——读格非《春尽江南》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241-247,共7页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汉语框架构式构式化历程研究>;项目编号:2012M510774
一格非在《作家》(2011年第17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格非十余年来全力打造了三部曲,前两部是《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写的分别是国民革命早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通过三部曲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
关键词:人生际遇 江南 格非 失败 《人面桃花》 内在精神 中国社会 长篇小说 
“无A无B”框架构式研究被引量:5
《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141-144,共4页邹秋珍 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74)
"无A无B"中的A、B可以是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量词性成分,A、B间主要存在四种语义关系:同义关系、类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相关关系。"无A无B"可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无A无B"的语用价值体现在客观描写、主观评价、主观...
关键词:“无A无B” 语义 句法 语用 语序 
西汉文献动补结构问题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69-174,共6页胡伟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74);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Y93)
动补结构(动趋式比较典型)在西汉时期零星萌芽。研究提出了判定动补结构的新视角——成小句组合与小句内结构组合,列举了西汉时期的动补结构(动趋式),认为高频使用与边界模糊是语法化的动因,动补结构的大量使用是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双重...
关键词:西汉文献 上古汉语 动补结构 高频使用 语法化 词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