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37-1945)

作品数:18被引量:4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袁一丹谢亚平史博公丁晓杰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画刊》《民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学术》更多>>
相关主题:电影拟态国立抗战时期遗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道至简--张仰浚的“图案写生变化”体系研究
《当代美术家》2023年第3期32-35,共4页谢亚平 孙艺菱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技与艺”的交锋--抗战时期西南地区设计教育思想研究(1937-1945)》(项目编号19YJA760072),四川美术学院卓越人才项目。
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之一)于抗战烽火中在四川成都开办。这所以“美化人生”[1]为心灵观照,以“完成国计民生之改进”[2]为现实追求、主张“技艺结合”的艺术院校迅速成为当时中国设计教育实践最重要的...
关键词:张仰浚 图案 黑影 黑白灰  计教育 
从《工艺》到《技与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艺专校刊研究
《装饰》2022年第11期87-90,共4页谢亚平 孙艺菱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技与艺’的交锋——抗战时期西南地区设计教育思想研究(1937—1945)”(编号:19YJA760072);四川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
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曾在1940年创建之时创办校刊《工艺》(共两期),后来在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期间创办校刊《技与艺》(共三期),这五本校刊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为数不多的以“设计”为核心的刊物。本文通过对五本校刊内容的系...
关键词:四川省立艺专 《工艺》 《技与艺》 图案学 设计教育 
私人记忆与历史重建:抗战时期国立第六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被引量:1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年第7期1-19,共19页李力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1937-1945)”(编号:19YJC880042)。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先后在大后方创设34所国立中学,其中,国立第一中学至第二十二中学以成立先后顺序命名。办学八年,国立中学在维系和提升中等教育水准、助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推进中西部文教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深远的...
关键词:抗战时期 国立第六中学 抗战大后方 私人记忆 办学精神 
抗战时期国立第七中学在陕办学考论被引量:2
《教育与考试》2021年第6期90-96,共7页李力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立中学大后方办学研究(1937-1945)”(项目编号:19YJC880042)研究成果。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创性地在大后方创办大批国立中学。国立中学因救济战区和沦陷区中等学校流亡员生而形成,随着抗战胜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立中学办学在维持和提升战时教育水准、促进大后方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乃至日后推...
关键词:抗战时期 国立第七中学 陕南地区 办学特点 
电影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取向与“中介”构想被引量:1
《华中学术》2021年第1期260-270,共11页林吉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研究(1937~1945)”【19YJC760055】的阶段性成果
电影社会学是电影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后产生的一门新学说,兼有电影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品格。它将电影作为一种带有审美属性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旨在探讨电影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界现有成果主要有四种研究取向:反映取向、塑造取向、互动...
关键词:电影社会学 反映取向 塑造取向 互动取向 系统取向 中介论 
汉口租界电影市场探微(1897—1938)——基于中国区域电影学视角的考察被引量:4
《电影艺术》2020年第6期131-137,共7页林吉安 史博公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研究(1937-1945)”(批准号:19YJC760055)阶段性成果。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租界及所在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肇兴之地和主要市场。汉口作为一个曾有五处租界和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在1897—1938年间也曾是华中地区电影市场的引领者。系统梳理汉口租界电影市场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其影院建设及...
关键词:汉口 租界电影 电影市场 中国区域电影学 
“理想先驱——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文献展”策展手记(上)
《画刊》2020年第12期56-59,共4页谢亚平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技与艺”的交锋——抗战时期西南地区设计教育思想研究(1937—1945)》(项目编号19YJA760072);2016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南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研究1900—1949年》(项目编号2016WT33);2020年四川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理想先驱》。
身在一个学术传统中,近距离地观看自己身边的历史碎片,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一直希望能策划一个展览,深入讨论在20世纪30年代西迁背景下,几所重要美术学院的早期设计教育之间的纽带是什么,以及当时的设计教育体系如何理解设计与...
关键词:文献展 图案教育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教育体系 西迁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学术传统 
多重话语博弈下的电影放映——以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放映为考察中心被引量: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98-105,共8页林吉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研究(1937—1945)”(19YJC760055)。
电影放映研究是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影场”的核心力量之一,电影放映要受到电影行业内外多重力量的共同影响和制约,而每一种力量背后均有着不同的话语和诉求。通过考察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放映实践,可以发现影响电影...
关键词:电影场 电影放映 商业话语 大众话语 精英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 
消费文化与娱乐政治:中国电影市场的多方博弈(1945-1949年)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20年第15期30-34,共5页林吉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研究(1937-1945)”(编号:19YJC760055)阶段性成果。
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人们热切期望重建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也深深地被卷入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当中。这种博弈既体现在商业层面的利益争夺,也触及文化和政治层面,成为管...
关键词: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检查 多方博弈 外敌入侵 利益争夺 政治层面 抗战胜利 
韩国“流亡影人”郑基铎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被引量:4
《当代电影》2020年第5期70-76,共7页林吉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电影放映史研究(1937—1945)”(项目编号:19YJC760055)阶段性成果。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界,曾活跃着一批从韩国"流亡"而来的电影人。郑基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电影人才,曾在中国执导和主演了十余部电影作品。然而,无论是在中国电影史还是韩国电影史上,他都长期...
关键词:郑铎基 “流亡影人” 韩国电影 商业派电影 社会派电影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