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B190011)

作品数:4被引量:9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彭彦琴居敏珠沈建丹赵艳蓉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心理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佛教慈悲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构念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佛教禅定: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被引量:7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3期12-21,共10页彭彦琴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教的心理功能与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19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佛教禅定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声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构建的关键一环。首先,佛教禅定具有"内求"及"证知"的内证特色,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其次,佛教禅定不仅包括层次清晰的操作程序与方法,更有明确扎实的心理原理及...
关键词:禅定 内证 止观 研究方法 
佛教幸福感的心理学解读: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被引量:4
《心理学探新》2014年第5期392-397,共6页赵艳蓉 彭彦琴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SJB190011)
幸福感是文化定位的,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本土化。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传统之一,正确理解佛教独特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笔者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了佛教对幸福的认识是"...
关键词:幸福感 佛教幸福感 苦乐圆融 中西比较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被引量:63
《心理科学》2013年第4期1009-1013,共5页彭彦琴 居敏珠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SJB190011)的资助
注意与态度是正念的两个关键的工作机制,但关于这两个机制究竟哪个是核心机制却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针对这一争议存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正念的核心机制在于注意力的训练,并尝试从佛教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在理论推导与...
关键词:正念 机制 注意 态度 
自悯与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差异被引量:23
《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9期1479-1486,共8页彭彦琴 沈建丹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SJB190011)
西方自悯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佛教的慈悲观,后者体现为在困境下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知维度,慈悲意味着客观认识自己以及自他关系;在自我体验维度,慈悲意味着以慈悲喜舍等积极情绪应对不利情况;在自我调控维度,慈悲意味着通过...
关键词:西方自悯 佛教慈悲 自我认知 自我体验 自我调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