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ZH113)

作品数:6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刘翌曾柱张志彪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贵州社会科学》《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更多>>
相关主题: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活动心境小说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跨文化传播内中式“误读”现象之探索——以厨川白村在中国的传播为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年第12期76-79,共4页刘翌 曾柱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919-1949:中日文本里日本‘印象’之比较研究"(11YJ CZH113)
在文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误读":有意识误读与无意识误读。虽然"误读"是全球普遍规律,但时代国别的不同又表现出不一般的"个性"。厨川白村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中式有意识"误读"现象的典型。而理解文化"误读"现象,反对用产...
关键词:有意识“误读” 中式 跨文化 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被引量:1
《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136-141,共6页张志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ZH113)
中国古代文学中日本人形象书写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隋唐前,基本为想象中的非类:或为长寿仁者,近于仙,或为形态怪异者,近乎兽,形象较为模糊;隋唐后,日本人形象由想象中的非类复原到人类,宋代文学中出现了日本奸商形象;元后,倭寇逐渐成...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人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清末翻译活动中的日本外来语与中译弊端问题探析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年第12期133-136,共4页刘翌 曾柱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919-1949:中日文本里日本‘印象’之比较研究"(11YJCZH113)
清末翻译活动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外来语问题";二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导下"便利"地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时,必然产生的种种弊端。这两个问题又产生出许多衍生问题,以致其影响直到到当代,一直还在不断叠加扩大。很多当代...
关键词:“外来语问题” 大众接受 中译 弊端 
不断改变的中国日本观探析——以1919—1949厨川白村在中国的传播为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年第4期129-131,141,共4页刘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919-1949:中日文本里日本‘印象’之比较研究"(11YJCZH113)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毋庸置疑,其中,厨川白村的名字更不容忽略。纵观从1919年到1949年,30年间厨川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消融、淡化乃至对其的批判史,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不断改变的中国日本观脉络。它既与时代精神相符,又不时地...
关键词:厨川白村 日本观 改变 
探析厨川白村在中国传播之初的“媒介”作用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年第10期123-125,共3页刘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1YJCZH113)
近代日本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毋庸置疑,其中,厨川白村的名字更不容忽略。本该可以体现是中国人日本观的重要一面,但笔者通过对厨川在中国整体影响的研究发现,其最初的作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学介绍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
关键词:厨川白村 西方文学 媒介 
排沙简金——论张资平的《木马》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年第6期31-32,35,共3页刘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ZH113)
创造社的张资平,一直处于文学评论的边缘人物,介绍他作品的文章,不多见亦不集中。究其根源,笔者分析有三。本文笔者用全新的视角分析其早期作品《木马》,并从人物的塑造、《木马》中新的尝试与多角度描写、另类写作手法的大胆应用,以及...
关键词:心境小说 新的尝试 另类写作手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