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无)

作品数:6被引量:4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一川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电影艺术》更多>>
相关主题:中国电影文化《芙蓉镇》《有话好好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地英雄》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被引量:14
《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100-103,共4页王一川 
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成果,课题编号60;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信息时代大学生电影文化建设研究”,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姜文是中国大陆电影导演中的一个"另类",一个几乎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作为职业演员,先后主演过十来部影片(如《末代皇后》、《芙蓉镇》、《红高粱》、《春桃》、《本命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秦颂》、《有话好好说》、《鬼子...
关键词:电影导演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话好好说》 小兵 《天地英雄》 《芙蓉镇》 《红高粱》 
感兴传统面对生活-文化的物化--当代美学的一个新课题被引量:10
《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13-20,共8页王一川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8年度科研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成果
本文想就当代美学同时面对生活与面对古典感兴传统,作点初步探讨,以便以我的这一特定方式回应张未民先生发起、《文艺争鸣》正开展的“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范式的生活论转向”讨论。这样做的原因并不复杂:感兴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
关键词:当代美学 生活 传统 新课题 物化 文化 中国文艺学 美学范式 
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被引量:8
《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114-121,共8页王一川 
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成果,项目批准序号60号
在当今艺术活动中,公众扮演怎样的角色?具体地说,作为主体的他们如何面对艺术活动?是如浪漫美学所主张的以还原艺术家的体验为标准,还是如接受美学等所标举的听凭公众自己的理解?同时,这究竟只是康德美学所标举的‘帑美无利害”...
关键词:艺术活动 公众 辨识 接受美学 康德美学 审美理性 艺术家 想象力 
想象的公民社会跨文化对话--艺术公赏力视野中的《南京!南京!》被引量:7
《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17-21,共5页王一川 
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课题编号60
《南京!南京!》是一部兼具缺憾与可赏质的影片。缺憾在于所虚拟的日本军人视点及其故事线索过于强势,尤其是没能为代拟日本军人视点提供合理可信的日本文化依托。但影片毕竟通过这种代拟视点而跨越以往抗战影片话语,呈现出想象的公民社...
关键词:跨文化对话 艺术素养 公民社会 南京 想象 日本文化 对话意识 艺术工作者 
中国电影文化60年地形图被引量:1
《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104-108,共5页王一川 
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成果;项目批准序号60号
每一种民族电影文化总应有自身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的60年里,作为新中国银幕建构起来的独特的符号表意体系,我国电影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我的一个看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发生了...
关键词:电影文化 新中国 地形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变迁轨迹 中国电影 80年代 70年代 
中国电影文化: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被引量:5
《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156-161,共6页王一川 
2008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电影发展与电影文化学”(项目批准号:60)的研究成果
本文考察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认为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发生了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的演变,具体地呈现出四个时段的更替:第一时段为北部电影模块年代(1949至1977),第二时段为西部电影模块年代(1978至1989),第三时段为类型片年...
关键词:模块位移 北部电影模块 西部电影模块 类型化 类型互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