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无)

作品数:8被引量:41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叶舒宪谭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百色学院学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神话历史神话献疑文明起源文明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神话为何属于文学研究?——以晚明、晚清西学分类为起点被引量:2
《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9-14,共6页谭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成果
晚明是华夏第一次对西学大量译介和争论的时期,晚明士人对西学分类的认识、以及西人介绍西学时的策略皆能体现中西文化最根深蒂固部分。晚明西学分类的次第观念为文学(教育之用)→医学、法学等等→理学→天学,只有本土理学、天学才是正...
关键词:神话 神话学 晚明 晚清 天学 
二龙戏珠原型小考——兼及龙神话发生及功能演变被引量:11
《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18-30,共13页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比较神话学的反思与开拓研究"(批号10BWW007)阶段成果
二龙戏珠是华夏文明中最常见的神话意象之一,相关的文字材料(小传统)有两千多年历史,而神话图像材料(大传统)则有六千年以上。通过大传统神话观念知识的系统梳理,探究二龙之间的变形意蕴:珍珠、太阳、火球、蜘蛛、钱币、玉璧、云雷纹、...
关键词:二龙戏珠 二龙戏蜘蛛 二龙穿璧 二龙拱璧 玉璜 
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被引量:5
《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35-40,46,共7页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成果
超越现代疑古派的四重证据研究范式——以史前玉文化的出土实物情况为参照,探讨《尚书》记述的尧舜时代玉礼器建构之可能性,描述夏商时期以前玉石信仰及神话观念从北方南方分别传播中原地区的具体线路,由此解说舜"辑五瑞"和"班瑞于群后...
关键词:辑五瑞 班瑞 尧舜时代 神话历史 
三星堆与西南玉石之路——夏桀伐岷山与巴蜀神话历史被引量:7
《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33-43,共11页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成果
中华文明起源期形成多条"玉石之路",联通巴蜀与中原的是西南玉石之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使西南玉石之路的研究获得实物证据。巴蜀特产珉玉或蜀石自夏商以来输入中原,作为和田玉替代品的实况,以及华夏文明中"贵玉而贱石昏(珉)...
关键词:三星堆 夏桀伐岷山 珉(玉) 西南玉石之路 神话历史 
儒家神话的再认识被引量:2
《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1-11,共11页叶舒宪 
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A类"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
关键词:儒家神话 原型编码 《论语》 神圣叙事 
“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被引量:13
《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31-41,共11页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阶段成果
人类各大文明发生期都有各自的玉石信仰和神话。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文明独自经历过玉器时代的观点需要得到国际视野的修正。文明前夕率先获得神话化的玉石是西亚的黑曜石,其次是西亚北非的青金石、绿松石和东亚的地方玉及和田玉。玉石...
关键词:玉器时代 黑曜石 青金石 文明起源 
神话历史视域中的《春秋》阐释:“元年春王正月”的创世神话隐喻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5-20,共6页谭佳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的成果
前人已证明,"元年春王正月"并不是《春秋》所独有的记载体例。那么,为何史官要在开篇和每位国君即位时都要反复写该句?《春秋》学家们从"元年春王正月"衍生出的各种"大义"的文化逻辑是什么呢?从神话历史视域剖析,"元年春王正月"将国君...
关键词:《春秋》 神话历史 创世神话 
《春秋》与“義”:“義”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被引量:2
《百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20,共8页谭佳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義"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義",正好衔接了"義"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義"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
关键词:《春秋》 春秋大义 巫史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