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WW052)

作品数:23被引量:2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彭予张慧馨郭一程艳琴张磊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杜克大学常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外文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诗歌自杀绘画生态疯狂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诗歌治疗书写研究——以西尔维娅·普拉斯为例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65-68,共4页却俊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妮·塞克斯顿的生态伦理诗学研究》(2019SJA0100)。
中外诗歌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以诗言志,启诲世人。而文学治疗视域下的诗歌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治病”,称为“诗歌疗法”。诗歌治疗具体是指运用读书疗法与书写疗法的原理及方法,通过诗歌欣赏和诗歌创作治疗...
关键词:诗歌治疗 疗愈书写 普拉斯 自白派 创伤修复 
美国自白派诗人的冷战书写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95-103,共9页却俊 彭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妮·塞克斯顿的生态伦理诗学研究”(2019SJA0100)。
美国自白派诗人通过运用标志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现代宣传媒介与修辞手段不断自我宣传,以“自我”去遮蔽化书写和反暴力的智性书写对冷战早期美国社会问题进行大胆质询与反诘。通过选择高度个人化、自我暴露式的主题,自白诗人在私人与...
关键词:自白诗 冷战 末世焦虑 社会批判 先锋诗人 
精神疗愈视角下的《荒原》解读被引量:1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114-118,共5页顿超 彭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项目编号:13BWW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托·斯·艾略特视精神疾病为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认为诗人写诗的目的不是与他人交流,而是排解“对生活的不满”和受压抑的情感,并从极端痛苦的精神病态中获得解脱。本文从精神分析学的疗愈视角出发,结合艾略特在《荒原》创作前期的...
关键词:托·斯·艾略特 《荒原》 精神疗愈 诊断 治疗 
论詹姆斯·斯凯勒的精神病院诗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第2期140-144,共5页郭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项目编号:13BWW052)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支持
美国纽约派著名诗人詹姆斯·斯凯勒一生因精神疾病多次住院治疗,并以此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精神病院诗,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81年普利策诗歌奖获奖诗集《诗歌之晨》中的《佩恩·惠特尼组诗》。在这组精神病院诗中,斯凯勒不仅真实地记...
关键词:詹姆斯·斯凯勒 《佩恩·惠特尼组诗》 精神病院诗 自我重构 
宿命的抒情——“脂粉”诗人萨拉·蒂斯代尔的悲剧观与死亡意识被引量:1
《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6期26-33,共8页却俊 彭予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项目编号13BWW052)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国诗人萨拉·蒂斯代尔因其抒情诗常涉及男女之情而被称为"脂粉"诗人,其实宿命与虚无才是其抒情诗的基调。蒂斯代尔深谙这个世界的悲剧本质,她的生命与诗歌互相渗透、不可分离,诗中悲剧的爱情、爱与美的毁灭以及人无可逃遁的死亡昭示...
关键词:萨拉·蒂斯代尔 抒情诗 宿命论 虚无主义 自杀 
生活世界化自然的构建——生态现象学视域下的美国现代田园挽歌
《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3期31-38,共8页张磊 彭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后半叶,美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社会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这一时期兴起的美国现代田园挽歌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现代田园挽歌表现出的生态意识中渗透着现象学"返回事物本身"的精神,预示了生态现象学在美国的...
关键词:生态现象学 美国现代田园挽歌 生活世界化的自然 主客二分 
艾伦·金斯堡毒品书写的超越性研究被引量:3
《外文研究》2018年第3期47-53,107-108,共7页张慧馨 彭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
美国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堡创作黄金期的诗篇大都与毒品有关。它们要么源于毒品,诗人在毒品的作用下而写;要么关于毒品,诗人写的就是毒品。从金斯堡吸毒的动因以及日后对毒品的痴迷不难看出,他吸毒不源于反叛,也未止于反叛,而是遵循了...
关键词:艾伦·金斯堡 毒品 超越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记忆书写与疗愈艺术被引量: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139-144,共6页刘志洁 彭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WW052)
文学创作中的记忆书写具有治疗的功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藉由记忆唤起过往,重建与过往的联系,体现了诗歌创作被记忆激活的疗愈模式。母亲造成的创伤记忆释放了毕晓普的创作能量,使其在创作中成为创伤叙述者,并从周围景观获取滋养...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 创伤记忆 疗愈艺术 
美国反家庭挽歌的伦理环境与伦理结构
《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4期83-94,共12页张磊 彭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
"二战"后,美国社会极力强调家庭的重要地位,认为美国家庭已步入"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美国家庭挽歌中出现明显的反叛家庭倾向,与社会宣扬的主流家庭伦理秩序背道而驰,具体表现为拒绝继承、反抗权威,打破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传统伦理关系...
关键词:美国反家庭挽歌 伦理环境 伦理结构 “二战”后 
“向死而爱”:普拉斯爱情诗的解构主义特征与死亡意识被引量:1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88-94,共7页却俊 彭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美国幻觉型诗人研究"(13BWW052)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从复杂的象征体系与死亡审美的交汇场域形塑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爱情编码方式。其爱情诗一方面暗扣了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指涉出爱情与死亡的互渗关系,另一方面又内化了解构主义思想,通过一系列多元性的爱情...
关键词:西尔维娅 普拉斯 爱情诗 解构主义 两性关系 死亡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