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2ZS037)

作品数:12被引量:5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何志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艺术探索》《宗教学研究》《东南文化》更多>>
相关主题:佛像东汉天宫西王母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类型研究被引量:8
《艺术探索》2016年第6期70-84,共15页何志国 
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早期金铜佛像研究"(12ZS037)
早期纪年金铜观世音像大约从5世纪70年代兴起,以莲花手观世音造像为代表(A、B、C三型);6世纪初,模仿佛陀施无畏和与愿印说法形象的观世音造型开始出现(D、E、F三型);到北魏晚期(507~534年),说法的观世音形象的类型和数量超...
关键词:5—6世纪 纪年金铜观世音造像 类型 分期 特点 
早期金铜佛像研究述评被引量:3
《中国美术研究》2016年第1期25-37,共13页何志国 
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2ZS037)阶段性成果
现有早期金铜佛的研究主要围绕早期金铜佛的起源、类型和分期、区域研究、专题研究和真伪鉴定五方面展开。有的著录出现造假金铜佛,对早期金铜佛像起源、年代判定和分期认识差异较大,内容重复、方法单一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
关键词:早期金铜佛 研究现状 考古学方法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被引量:9
《敦煌研究》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14ZDB058);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037)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
关键词:天门 汉晋佛像 敦煌第275窟阙形龛 弥勒天宫 
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被引量:6
《民族艺术》2016年第1期76-81,92,共7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14ZDB058);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037)阶段性成果
考古发现的东汉外来杂技幻术见于《后汉书》和张衡《西京赋》等记载,它们可能由游方僧人从印度经蜀身毒道而非西域道传入,游僧同时还带来了中国最早的佛像。这些杂技幻术从西南地区先后传入中原和江南地区,成为南北朝佛教行像活动的重...
关键词:东汉杂技幻术 汉晋佛像 南北朝佛教行像 
泸州与昭通东汉陶灯座佛像比较研究被引量:2
《中国美术研究》2015年第3期36-41,共6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14ZDB058);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批准号:12ZS037)阶段性成果
泸州与昭通东汉晚期陶灯座佛像增添了西南地区早期佛像的新类型,具有灯座、体型较大和圆雕三项特点。泸州陶灯座佛像莲花是中国本土莲花,与印度早期莲花造型不同,本土莲花与外来佛像结合,莲花的自然功能首次转换成宗教功能。西王母为西...
关键词:泸州与昭通陶灯座 东汉圆雕佛像 西王母 本土莲花 
长江流域汉晋西王母图像到佛像的转变——兼谈汉晋西王母与佛像的功能被引量:4
《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14ZDB058);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唐墓葬美术中的佛教文化因素"(201015);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早期金铜佛像研究"(12ZS037)阶段性成果
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呈现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势:东汉中期开始,上游出现西王母与佛像位置替换;东吴晚期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上游而来的龙虎座或双兽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龙虎座已经消失,来自上游的天门(双阙...
关键词:汉晋 西王母 佛像 天门 天宫 
论汉晋佛像三个阶段及对南北朝初期佛像图像志的影响被引量:3
《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145-153,161,共10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晋佛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批准号:09BKG008);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2009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唐墓葬美术中的佛教文化因素”(批准号:201015);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批准号:12ZS037);华东师范大学“985”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启动费(批准号:79633402)阶段性成果
汉晋佛像发展有三大阶段:1.长江上游东汉至蜀汉前期(125—240)流行摇钱树佛像;2.长江中下游东吴至西晋(260~317)流行佛像镜、陶瓷佛像,出现了独立佛像;3.北方地区西晋至东晋十六国(263~439)流行金铜佛像。这三大阶段随...
关键词:汉晋佛像 三个阶段 南北朝初期佛像 图像志影响 
南京博物院藏彭山陶座佛像考被引量:2
《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85-91,共7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晋佛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批准号:09BKG008);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批准号:12ZS037);华东师范大学"985"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启动费(项目号:79633402)资助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彭山佛像是首见于陶座的佛像,其座并非摇钱树座,过去研究对该佛像的引用和描述错误甚多。其年代应为东汉晚期,而非蜀汉。彭山佛像图像志来源融合了犍陀罗和秣菟罗特征,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日本早期佛像的图像志产生了...
关键词:彭山陶座佛像 东汉晚期 犍陀罗艺术秣菟罗艺术 
先秦时期莲瓣造型流变及其含义被引量:7
《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141-145,166,共6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晋佛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09BKG008);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2ZS037);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2009年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唐墓葬美术中的佛教文化因素"(201015);华东师范大学"985"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启动费(79633402)阶段性成果
先秦莲瓣多见于铜壶器盖之上,起到捉手作用,其原型可能脱胎于宗周地区西周晚期的波曲纹,春秋早期受各地盛产莲瓣影响而定型。莲瓣器盖流行于春秋时期,春秋晚期开始,莲瓣器盖从铜壶扩展至铜豆,战国时期,扩展至铜鼎、仿铜陶壶、漆豆等。铸...
关键词:先秦 莲瓣造型 流变 含义 
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被引量:1
《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5期106-111,共6页何志国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汉晋佛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批准号:09BKG008)论文;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批准号:12ZS037)论文;华东师范大学"985"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启动费(批准号:79633402)论文
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
关键词:中国早期 佛教造像 中国佛教史 艺术起源 起源时间 佛教传播 考古资料 艺术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