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YY032)

作品数:7被引量:2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月婷艾红娟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广西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术论坛》《语言研究》《中文学术前沿》《语言科学》更多>>
相关主题:古汉语异读变读使动及物性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也谈古汉语变读系统中的动名转类机制——兼及“君君臣臣”不变读的原因被引量:2
《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3期46-59,96,共14页王月婷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基于句法-语义界面的汉语异读构词研究"(13CYY07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14ZDB097)
动名变读以非去-去为主,其中动-名型变读盖由既事范畴引申而来,故对结果格外关注,进而兼及受事。在"施事-动作-工具-结果 /受事"这个认知框架内,人的主观注意力由结果 /受事渐次推至工具、施事,故各类语义角色的转喻频率表现为结果 /受...
关键词:动名变读 形态 认知 转喻 君君臣臣 
古汉语“及物”系列变读规则解析被引量:7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2期66-76,96,共11页王月婷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古重纽的类型及其历史演变"(11CYY034)
古汉语变读系列中有一部分动词沿着"不及物-及物"、"及物-双及物"的方向变读。就"不及物-及物"变读而言,有如下规则:不及物、自主、动作动词,变读时带受事、对象或处所、原因等宾语,成为及物动词;不及物、非自主、状态动词,变读时增加致...
关键词:古汉语 异读 及物性 规则 
山西闻喜方言子变韵来源研究被引量:6
《学术论坛》2014年第1期148-151,共4页艾红娟 
教育部2010规划基金项目"广西粤语平话表体范畴的语法化音变研究"(10YJA740002);教育部2011规划基金项目"山东方言表体范畴的语法化音变研究"(11YJA74004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
文章从文献、方言两方面的论证闻喜方言的"子变韵"很可能是早期的"儿化韵",与现在的儿化韵是不同的层次;同时,这种底层形式是u的早期"儿化韵"与读l类音的"儿"有关系。
关键词:闻喜方言 子变韵 儿化韵 
古汉语中位移动词的变读问题研究被引量:6
《语言研究》2013年第3期73-86,共14页王月婷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构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变与不变;是语法还是词义"(11YJC740110)
文章采用Talmy等分析运动事件提出的语义要素,研究古汉语中位移动词读音的改变跟句法、语义的关系,发现了三种颇具特色的变读类型:[-有界]动词,聚焦域在运动过程,增加[向量到达/经过]义素、增带处所宾语,变读为[+有界]动词;[+有界]动词...
关键词:古汉语 位移动词 变读 形态 
“如字”考辨被引量:3
《中文学术前沿》2013年第1期181-187,共7页王月婷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构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变与不变、是语法还是词义》(11YJC740110)系列成果之一
古代注释中常用'如字'标音见义。关于'如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认识:(1)如字指本音,即构词变读中的词根音;(2)如字指当时的习用音。通过用例考察发现,用来标音见义的'如字'可分两类:(1)如字不是词根音,但是习用音;(2)如字即词根音,也是...
关键词:如字 本音 习用音 
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被引量:10
《语言科学》2013年第2期157-163,共7页王月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YY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740110)资助
使动用例或变读或不变读,有些是可以用规则解释的:1)自主、不及物、动作动词,有使动用法,无使动异读;2)自主、及物、动作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致事主语使施事宾语发出某个动作;3)不自主、不及物、状态动词,在"使动"异读后,语义为...
关键词:古汉语 使动 异读 形态 
从古汉语异读看“名物化”的形式标志被引量: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23-28,共6页王月婷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汉语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研究"(12CYY03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古汉语变读构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11YJC740110)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或宾语(包括动词作定语)的时候跟作别种成分时性质不一样,可用"名物化"这一术语称说之。从古汉语异读来看,动词、形容词发生"名物化"时,一般由非去声变读为去声,这是"名物化"在语音形式上的标志。动词"名物化"后可以...
关键词:古汉语 异读 名物化 现代汉语 少数民族语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