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S071)

作品数:27被引量:3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段建宏王建华朱文广王国棉王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长治学院南开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宗教学研究》《历史档案》《东岳论丛》《兰台世界(中旬)》更多>>
相关主题:信仰清代自然灾害禁赌民间信仰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丁戊奇荒”的社会应对与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被引量:2
《东岳论丛》2021年第10期69-76,共8页王国棉 
国家社科基金“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项目编号:13BZS071)的相关成果。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历时之长、受害范围之广、灾情之重为历史罕见,造成朝野震动并引发舆论的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在舆情的影响下,具有资本主义意识的新兴工商业者和外国传教士等新型的民间赈灾组织也积极呼应,采取多种形式展开赈济...
关键词:丁戊奇荒 赈灾 转型 
社会变迁与职业身份分途——关于山西乐户的几个问题被引量:1
《唐都学刊》2021年第1期65-70,共6页王建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13BZS071)阶段性成果。
乐户是中国音乐的主要制作与承传者,从文献记录看,“乐户”之谓最迟在北魏就已经产生了。在历史上,乐户属于贱民之列,但其身份的贱化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所谓的轻贱之人入乐籍造成乐户的轻贱,而非乐籍轻贱而使坐罪之人入乐籍。公元10...
关键词:社会变迁 职业身份 乐户 山西 除籍 
区域史视野下物候异常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为例
《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2期52-58,95,共8页王建华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13BZS071)阶段性成果
古代史官记录天文、物候乃至草木虫鱼等自然界反常现象,作为王朝兴衰、人事休咎之征验,称为"灾异"和"祥瑞",并视之为自然灾害。整体来看,晋东南自然灾害与物候异常长时段的波动曲线是趋于一致的,而这个曲线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
关键词:区域史 晋东南 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 关系 
碑志所见山西阳城成汤庙之历史演变——兼论基层社会对民间信仰的助推作用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150-159,共10页李胜振 朱文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13BZS071);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党地区赛社文化的考察与研究”(2016328)
山西阳城境内有成汤祈雨于析城山的传说,这一传说被阳城民众广泛接受。在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双重推动下,成汤信仰成为阳城极具特色的雨神信仰,作为信仰载体的成汤庙也大量建立起来。庙前存留的大量碑志记录了成汤庙建设的历史演变情况,是...
关键词:碑志 庙宇 成汤庙 雨神 民间信仰 基层社会 
《上党记》辑佚补遗
《史志学刊》2019年第5期70-74,共5页王建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项目编号:13BZS07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党记》是一部反映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及学术研究价值。由于该书已经亡佚,故历史上学者对其多有研究,并收集整理佚文30条。作为山西最早的方志文献,《上党记》及其佚文对研究晋东南地方史及其相关问题具...
关键词:方志 《上党记》 辑佚 晋东南 
1644—1937年高平县草芳里乡村经济与村际关系被引量:1
《长治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27-33,共7页赵亚楠 段建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13BZS071)
清代高平县草芳里是高平百里之一,位于丹河源头,区域内多河流、山脉,在清代有着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高平县志及草芳里保存下来的碑刻资料反映了草芳里乡村民众经济贫弱。频繁的自然灾害是导致草芳里民众贫弱的主要原因。保存下来的碑...
关键词:草芳里 庙宇 乡村经济 村际关系 
自然灾害与民间信仰的区域化分异——以晋东南地区成汤信仰和三嵕信仰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7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2期148-160,共13页王建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S071);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SSKLZDKT2016133)联合资助
山西是中国民间信仰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而晋东南则是山西民间信仰最丰富的核心地带。历史时期的晋东南多旱灾而形成特有的雨神崇拜,缘于其相近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历史渊源及其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但宋代以降,面对自然灾害,处于同一...
关键词:晋东南 自然灾害 民间信仰 区域分异 
晋东南二仙形象的多元化与功能叠加被引量:1
《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7期53-61,共9页段建宏 张慧仙 樊慧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项目编号:13BZS071)成果
二仙信仰,是晋东南区域特有的民间信仰,在民众不断加深对其信仰、祭祀的过程中,其功能经历了历时性的变化,从最初的求雨,到社会道德教化,再到求子,甚至成为兼具各种职能的神灵。这一方面是民间信仰职能叠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不同历史时...
关键词:二仙信仰 晋东南 社会功能 
基于程序的清代地方救灾结构分析——以晋东南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齐鲁学刊》2017年第5期51-55,共5页王建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13BZS071);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自然灾害视野下的晋东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SSKLZDKT2016133)
中国古代救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报灾、勘灾、审户、赈济等环节的较为完善的救灾程序,这些制度保证了救灾的规范有序和行之有效。从晋东南方志记录的情况来看,虽然程序的规范对于提高救灾水平和防止腐败提供了制度保...
关键词:晋东南 清代 救灾程序 
“所殃惟民”与“端在司牧”——明清山西地方志中的祥异观
《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23-26,共4页赵艳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ZS071);长治学院校级课题(201101)
明清以来山西地方志中的祥异观突出表现为对民事的关切,体现出明清以来地方士人在地方管理中积极与务实的态度变化,但因缺乏参与管理的机制与理念,他们对地方民事的解决仍完全寄托于官府,其具有地方观念的祥异观只是在国家秩序观念下地...
关键词:山西 地方志 祥畀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