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820092)

作品数:13被引量:1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孙日华戴彦艳刘明君侯丽艳葛丽明更多>>
相关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山东大学中国银行厦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新疆社科论坛》《时代法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法治客观性信任裁判法律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根源及其法律控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176-183,共8页贾占旭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820092)
面对环境污染,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日益兴起,尽管具有一定的违法性,其产生却有不可避免的原因。从发生机制来看,民众、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博弈催动了私力救济的最终产生。而根源上,行政救济的缺失、司法救济的有限,加之私力救济本身的正当与...
关键词:环境侵权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法律控制 经济分析 
裁判客观性视域下刑法形式解释研究
《河北法学》2014年第6期120-126,共7页葛丽明 侯丽艳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12YJC820092)
随着后现代法学的兴起,司法裁判的客观性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客观性仍有重大意义,学术界也适时提出了拯救客观性的命题。裁判客观性的基本特征要求法律的明确性、行为的可预测性以及排斥法官的主观臆断。折射在刑法解释上,形式解释贯彻...
关键词:刑法 裁判客观性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罪刑法定原则 
网络时代司法的选择性视界
《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91-96,共6页孙日华 胡育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820092)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网民以道德性产出为原则选择性关注某些案件,为了维护道德直觉和公共认知,不计社会成本地将"案件事件化"。司法机关在多重效用函数指引下,努力降低社会成本,力图"事件案件化"。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扩散能力强大,造成的...
关键词:网络时代 司法 选择性 法治 成本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与基层法治的完善被引量: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32-135,共4页孙日华 费昌祥 
孙日华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12YJC820092)阶段性成果
社会转型期,农村社区内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然而,解决方法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传统的乡村社会权威随着农村基层市场的社会化而逐步丧失;私力救济中的暴力因素不断上涨;社会救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除了上访倍受推崇之外,公力...
关键词:农村社区 社会矛盾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法治 
诉讼调解的边界
《理论月刊》2013年第6期108-112,共5页孙日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820092)
诉讼调解是在形式理性遭遇困难后的选择,目的是通过实质正义有效降低形式正义带来的误差。通过判决彰显的形式正义可以降低信息费用,而通过诉讼调解期望的实质正义是为了减少法律决策的误差,但各种措施会消耗以信息费用为主要构成的制...
关键词:诉讼调解 父爱主义 囚徒困境 理想模式 
裁判客观性与转型中国法治的契合
《开封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9-14,共6页孙日华 胡育仁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12YJC820092)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行政法解释的理论基础与适用方法研究>[CLS(2012)D247]的阶段性成果
维护裁判客观性是站在司法的克制立场上说的,这与转型中国的法治具有相当程度的默契。维护裁判的客观性,就是在微观层面巩固法治;捍卫裁判客观性,不仅是在维护法治的形式价值,更是在体现法治的实体价值。裁判客观性是自治型法治的题中之...
关键词:裁判客观性 转型中国 法治 
见义勇为认定的法理反思与制度建构被引量:9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孙日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YJC820092)
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应该将范围限定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后,不能对见义不为者进行法律的制裁,否则将导致更多的道德风险。准见义勇为者和被救助者相对于国家机关具有信息优势,但是,二者之间又缺乏未来反复合作的机会。如果排除道德因素...
关键词:见义勇为 信任 道德 法律 
转型司法中事实认定的趋势与机制改造
《新疆社科论坛》2012年第5期18-23,共6页孙日华 戴彦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JC820092)的阶段性成果
法官在对证据进行评判、对事实进行认定的时候,应首先依据法律对证据制度的规定,严格按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在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或者相关规定比较模糊的时候,法官需要用自由心证作为补充,依靠理性和良心形成内心确认。根据案件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转型司法 事实认定 科学化 机制 
不确定法律语言的救济被引量:3
《时代法学》2012年第4期52-60,68,共10页孙日华 任晓刚 
孙日华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12YJC820092)阶段性成果之一;孙日华主持的中国法学会201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行政法解释的理论基础与适用方法研究"(CLS(2012)D147)阶段性成果之一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法律离不开语言。有些语言天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律语言的不确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造成的。法律语言的抽象范式与具体案件发生的实然形态具有天然的距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
关键词:法律语言 不确定 确定性 救济 
社会转型期司法公信力的生长被引量: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93-97,共5页孙日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裁判客观性问题研究>(12YJC820092);石家庄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社会转型期,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在现代社会,司法公信力源自于公众对司法的内在认可与信任,而不是靠强权的威慑。宏大的司法改革建议固然令人振奋,囿于现实困境,从司法的规范运作角度,微观地促成司法公信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 司法公信力 信息 信任 合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