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2010CJGC03)

作品数:15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胡俊甄橙陈正洪杨坚胡文亮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更多>>
相关主题:回忆口述访谈苏联专家钢铁工人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大跃进”期间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张涤生访谈被引量:6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22-230,共9页胡俊 甄橙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上海广慈医院成功的救治了大面积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成为轰动一时的医学事件和社会新闻。邱财康的抢救成功不仅促成了中国烧伤医学治疗水平的"大跃进",还间接推动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抢救小组的成员张涤生讲...
关键词:邱财康 广慈医院 烧伤医学 整形外科 张涤生访谈 
回忆三次战地医疗活动——盛志勇访谈被引量:2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31-242,共12页黎润红 张大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受访人盛志勇曾三次参加战伤救治:1951年,作为外科医师参加了上海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1962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之后,组成医疗队赴前线参加救治工作;1979年,作为创伤外科专家被派往广西的军队医院巡视中越自卫反击战...
关键词:抗美援朝 医疗队 战争与医疗 盛志勇访谈 
一位自由基化学家的回忆——刘有成访谈被引量:2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43-255,共13页张志辉 龙瀛 刘培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刘有成有着他那一代科学家相似的人生经历,也有着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个性化的学术成长道路。受访人刘有成谈了他留学海外的经历;回国后服从国家需要参加建设大西北、开展国家急需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文革"后开展的基础前沿研究等方面的...
关键词:自由基化学 兰州大学 刘有成访谈 
从北极阁到“联心”的科研积累——陶诗言访谈被引量:5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56-266,共11页陈正洪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央研究院的气象研究所工作期间,陶诗言在赵九章等前辈的严格要求下,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开始独立研究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陶诗言被调至北京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联心"五年的天气预报实践中,陶诗言积累了大...
关键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天气预报 陶诗言访谈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田在艺口述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67-274,共8页胡晓菁 王丽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在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前,围绕着黑油山地区是否有工业油藏,苏联专家内部曾有过较大争议。我国的石油地质专家顶着争议,在黑油山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论证工作,认为这一地区有较好的含油远景。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1井"喷出原油,克...
关键词:黑油山 克拉玛依油田 苏联专家 田在艺口述 
回忆1950—1960年代为解决我国烟叶缺乏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朱尊权访谈被引量: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75-284,共10页罗兴波 刘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烟草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烟叶缺乏问题,且一直持续了十几年之久,事关国计民生。为解决国内烟草行业的这一现实问题,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朱尊权和同事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烟叶的人工发酵、...
关键词:人工发酵 二茬烟 冬烟 烟叶替代品 朱尊权访谈 
20世纪60年代初期201机载雷达系统研制过程——王越访谈被引量: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85-293,共9页吕瑞花 韩露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201机载雷达系统是我国第一代装备部队歼击机的空载雷达,用于歼-5和歼-6的全天候上,该系统由西安国营786厂研制,研制成功后转到780厂(今长虹集团)生产。作为该系统的总设计师,王越回顾了该系统整个研制过程,包括研制的背景、解决的技术...
关键词:火控雷达 西安国营786厂 王越访谈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吊钩实验——袁文伯访谈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294-301,共8页刘晓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访人袁文伯及其合作者承担了三部会战项目——凿井钩头、连接装置、4m3和5m3大吊桶的研制工作。通过实验,他们解决了大型立井施工机械化设备配套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钩头受力超过弹性后的屈服承载能力和极限承载...
关键词:钩头(吊钩) 屈服承载能力 极限承载能力 袁文伯访谈 
我所接触的苏联专家——陈梦熊访谈被引量: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154-165,共12页张九辰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在短期内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有效途径。20世纪50年代,地质部及有关的生产部门,聘请了大量苏联专家来华培训人员、指导工作。当时野外地质勘探业务内容和规章制度,基本...
关键词:苏联专家 工程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陈梦熊访谈 
“文革”后期的科研——申泮文访谈被引量:1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166-178,共13页杨丽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CJGC03)
申泮文院士的学术经历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困难的十年,但并不是荒废的十年。在"文革"中,申泮文殚精竭力、寻找机会进行科研,服务祖国。这个时期的工作为他迎来自己科学事业的春天奠定了基础。申泮文讲述了在"文革"中开展的彩色电视...
关键词:“文革”后期 科研 申泮文访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