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107)

作品数:8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杨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商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人文杂志》《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参议员抗日根据地基层社会流动特征社会结构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基层妇女之喉舌——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女议员刍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136-140,共5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C770107)
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女议员,是在新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下产生的新型社会群体。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无论是社会构成还是群体特征,陕甘宁边区的女议员都与以往的妇女议员大相径庭。同时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女议员 参政议政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社会结构与流动特征被引量:3
《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1期97-112,共16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10YJC770107)的阶段性成果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既是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境的逻辑演绎,同时也是中共顺应现代革命运动的民主诉求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产生的基层参议员,作为中共革命根据地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主体,其规模之大以及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基层社会 参议员 社会结构 
地域社会中的参议员差异——陕甘宁边区与华北抗日根据地参议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13年第3期75-83,共9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项目号:10YJC7701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项目号:10&ZD107)的阶段性成果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员,作为抗战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型权力主体,尽管从总体上来看,都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动员式的规模性选举而产生的,但是由于各抗日根据之间地域环境、战争形势、社会生态...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参议员 群体特征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权力改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62-67,共6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项目编号:10YJC770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近代以来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权力改造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以农会为组织基础,通过阶级划分和苏维埃选举等形式,不仅实现了对乡村社会权力的彻底改造,而且也是亘古未有的一次社会革命。然而,传统...
关键词:农会 阶级划分 苏维埃选举 乡村权力 
谁为绅士,何以开明——中共视野中的开明绅士与根据地民众的乡土映像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67-72,共6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10YJC770107)的阶段性成果
"开明绅士"作为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群体,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与指向性。与此同时,在认定开明绅士的社会属性、阶级基础以及"开明"的标准上,中共有着明确的政治策略倾向,而民众则依然遵循固有的乡土伦理秩序,由此在价值评判上也形成...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 开明绅士 社会属性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与设计理念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20-124,共5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10YJC770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近代以来的基层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嬗变与更替中,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参议会制度无疑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制度安排。尽管这一制度是在战时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产物,但是中共在制度建构上坚持了制度建构的历史演绎与现实情境,...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基层参议会 制度建构 设计理念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乡村实践及其历史思考
《学术评论》2012年第Z1期128-133,共6页杨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10&ZD10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议员群体研究"(10YJC770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的制度建构,既是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境的逻辑演绎,同时也是顺应现代革命运动的民主诉求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更为乡村社会权力结构主体的重塑提供了制度化基础。当乡村权威在这一制度框架内得以重新塑造,并以参议员...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参议员 政治参与 基层民主 
陕北乡村的“挣功名”现象及其与农村革命的关联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11-116,共6页杨东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参议员群体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C770107)
由于科举之废及社会动荡,一种因攀升无望而出现的功名变异现象,出现在民国前期的陕北乡村社会里。这种现象一方面打断了传统社会的局面,造成社会流动的歧变,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态,这又为...
关键词:乡村社会 社会心理 挣功名 社会流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