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106)

作品数:6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许淑杰华涛黄太勇于鹏翔于晓杰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更多>>
相关主题:伊斯兰伊斯兰教基督教穆斯林学者儒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马注“变通”的民族宗教观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108-111,共4页许淑杰 何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S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106)
在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面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衰微状况,"变通"成为译著家们的共同呼声,马注继承王岱舆的"权变"思想,强调因地、因时制宜,既吸收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因素,同时也要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旨和基...
关键词:马注 伊斯兰 变通 
试论马注思想的发展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2014年第1期283-295,共13页许淑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十七、十八世纪的伊儒对话与‘回回’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编号:10YJC770106)
马注是中国明清之际'以儒诠经'运动中重要的回族穆斯林思想家,由于所生活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等,马注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儒者到伊斯兰教学者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马注 儒家 伊斯兰教 
早期中国穆斯林学者对基督教的态度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4期265-266,共2页许淑杰 于鹏翔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106)
16世纪,在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之下,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基督教第三次进入中国。尽管16世纪的中国,“儒教文明”下的专制制度还在顽强而谨慎地维护着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但殖民时代的海权扩张,传教士的东来还是预示着世界...
关键词:中国本土化 基督教 穆斯林学者 态度 早期 “世界” 中国本土文化 16世纪 
马注对中国佛教与道教的批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23-25,共3页许淑杰 于晓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YJC770106)
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维护正教(伊斯兰教),站在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儒家相一致的角度,马注将中国的佛教与道教视为两个最大的"异端"教派进行了批判,而在对二者的批判中,马注对佛教的批判又犹为激烈。
关键词:马注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学特征被引量:1
《回族研究》2012年第4期114-117,共4页许淑杰 华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106)
在明清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当中,马注的伊斯兰思想是独具特色的,"华化"的家庭环境以及早期教育造就了马注早期思想的"儒化"特色,因而青年时代的马注所呈现的基本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思想风貌。
关键词:马注 伊斯兰 儒学 
马注论“斋”、“济”与“游”被引量:1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32-34,共3页许淑杰 黄太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YJC770106)
"斋"、"济"、"游"是马注五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三者的阐释上,马注既保持了正统伊斯兰教功修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吸收了苏菲主义的某些思想,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糅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文化因素,体现了突出的多重文化特色。
关键词:马注 伊斯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