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770007)

作品数:8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吴怀祺汪高鑫白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红河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史学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更多>>
相关主题:史学思想经学传统经学外王内圣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子史关系的新探索——读《先秦诸子与史学》被引量: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39-140,共2页吴怀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02JAZJD770007)
关键词:史学史 先秦 秦汉 
论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特点被引量:2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43-47,共5页汪高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02JAZJD770007)阶段性成果
传统史学在自觉发挥其经世致用功能的同时,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史为鉴、彰善瘅恶、将施有政和歌功颂德等四个方面。以史为鉴,乃忧患意识使然,旨在找寻历史的存亡之术;彰善瘅恶,重在发挥史学的道德批判功能;将施有政,是倡...
关键词:传统史学 经世致用 以史为鉴 彰善瘅恶 将施有政 歌功颂德 
《周易》的意象思维与历史解喻被引量:1
《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16-25,共10页吴怀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02JAZJD770007)的阶段性成果
《周易》是我们古代先民通过"仰观俯察",把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经过思考和概括,以独特形式表达出来的典籍。《周易》在传统文化的典籍中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这部典籍体现出思维的价值。这部著作以动态的思维,表达出的"自强不息"的理念,...
关键词:周易 传统文化 思维 意象思维 
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被引量: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96-102,共7页汪高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770007)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通经致用"一直是作为一种中心观念和核心价值被加以标榜和提倡的。"通经致用"有"内圣"与"外王"两条路径,前者主要是指个人的儒家道德修养,后者则是指用经术经世干政。自汉朝经学兴起至清末经学式微,随着时代政治的...
关键词:经学 通经致用 内圣 外王 
忧患意识与史学思想被引量:1
《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122-128,共7页吴怀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项目号:02JAZJD770007)的阶段性成果
忧患意识是对历史盛衰的辩证认识,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见盛观衰的历史思维、居安思危的观念和借鉴历史的知几察来的思考,都是忧患意识的重要体现。在新世纪,忧患意识有着新的时代特征,同时,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知几察来 史学思想 
博学传统与史学创新被引量:1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9,共9页吴怀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2JAZJD770007)
博学传统是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体现,是历史通识的要求;从知识论上说,是一个时代知识多样性对史学家的要求。历史学的博学传统是在历史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特点直接影响史学博学传统的形成与变...
关键词:博学传统 创新史学 史学思想 
《春秋》的“史法”和“史义”被引量:1
《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66-72,78,共8页白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02JAZJD770007)
孔子一生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工作,他在整理文献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以往史学作了反思和审视,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史学认识,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而孔子作《春秋》,是借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蕴含了"微言大义",...
关键词:《春秋》 编纂思想 史法 史义 史学传统 
何休对公羊“三世”说的理论构建被引量: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1-26,共6页汪高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770007)
“三世”说作为公羊学的一种系统的历史发展学说,是东汉公羊家何休在公羊先师《春秋》“三世”说的理论基础上,经过系统阐发之后而最终构建起来的。何休的“三世”说以“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来解说公羊先师的《春秋》“所传闻世—...
关键词:何休 公羊学 “三世”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