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GH-100)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涂承日更多>>
相关机构:洛阳理工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州学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无迹而神古代诗歌古典诗歌诗学精神道家思想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738-744,共7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7-32,共6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6-GH-100)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道家思想 
论“无迹而神”作为诗学话语的历史生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0-133,共4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6-GH-100)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历史生成 
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语言策略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226-228,共3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说是用"无迹"来赞颂"有神",倡导一种"求神似于形似之外"的诗学精神。其语言策略大体可归结为三种范型:曲形得神;变形得神;隐形得神。
关键词:古典诗歌 无迹而神 语言策略 
“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无迹而神”与佛教思想的契合被引量: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53-158,共6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一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关键词:古典诗歌 无迹而神 佛教思想 审美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