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承日

作品数:23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古典诗歌无迹而神古代诗学古代诗歌意境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州学刊》《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许昌学院学报》《中国韵文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芬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被引量:4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89-92,共4页刘保亮 涂承日 
洛阳理工学院教研项目"我校面向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编号:15JY-010);"转型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编号:15JY-035);"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建构研究"(编号:13JY-013)的阶段性成果
我国高校转型既要立足"中国问题",也要借鉴有益的"最佳国际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与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以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为考察中心,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问题,"芬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启示是...
关键词: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芬兰模式 
从尚“奇”看贾岛对杜甫诗风的接受被引量:1
《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1期8-12,共5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唐诗尚‘奇’流变研究"(编号:2012-GH-208)阶段性成果
杜甫是对贾岛诗风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盛唐诗人,贾岛作诗偏于求"奇"即是对杜甫诗风一偏的接受与传承。就诗风尚"奇"而言,贾诗承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在诗歌风调上,由杜诗写眼前琐细病残之物,开辟到写幽奇荒僻之景;其二,在诗歌语...
关键词:贾岛 杜甫 尚奇 诗风 接受 
论贾岛“奇僻”诗风的多元成因
《学术交流》2013年第1期190-194,共5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2-GH-208);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河洛方言研究中心"项目(2010YR04)阶段性成果
在唐代诗坛,贾岛虽非声名显赫的一流大家,但他刻苦炼饰的创作精神与别具一格的诗歌风貌,却为其在名家林立、流派纷呈的中唐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后世拥有众多追随者。贾岛作诗偏于求"奇",后世诗评家也常以"奇僻"总论其诗歌特点。这...
关键词:贾岛 奇僻诗风 韩孟诗派 释子 寒士 杜甫诗风 
刘熙载“凿空乱道”说的诗学阐释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118-121,共4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2012-GH-208);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学与河洛方言研究中心项目(编号:2010YR04)阶段性成果
"凿空乱道"之审美命题,最早见于刘熙载的《艺概》,该命题与苏轼的"反常合道"说、贺裳的"无理而妙"说等有经脉相通之处,是融贯前人理论精义的艺术深解。古代诗人在诗境创构时之所以屡屡"凿空乱道",既有"文醒诗醉"的文体因素的制导,又和...
关键词:刘熙载 凿空乱道 古代诗学 
自主学习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构想被引量:4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79-82,共4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09-JKGH-AG-0478)阶段性成果;洛阳理工学院2009年度教研项目"<古代文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编号:09-JY036)成果;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升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全纳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09SJGLX294)的成果之一
受社会发展和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单靠传统教学模式和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力求引入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利用网络平台,创设自主学习的有效环境;改革现行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评...
关键词:古代文学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738-744,共7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与“无迹而神”的诗学精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7-32,共6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6-GH-100)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道家思想 
论“无迹而神”作为诗学话语的历史生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0-133,共4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6-GH-100)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
关键词:古代诗歌 无迹而神 历史生成 
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语言策略被引量:1
《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226-228,共3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说是用"无迹"来赞颂"有神",倡导一种"求神似于形似之外"的诗学精神。其语言策略大体可归结为三种范型:曲形得神;变形得神;隐形得神。
关键词:古典诗歌 无迹而神 语言策略 
“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无迹而神”与佛教思想的契合被引量: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153-158,共6页涂承日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古代诗学‘无迹而神’的审美研究"(2006-GH-100)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一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关键词:古典诗歌 无迹而神 佛教思想 审美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