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51007)

作品数:24被引量:10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啸徐勇裴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教育》《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散文海派京派散文合流尖新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20世纪30年代上海林语堂与京海派散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57-65,共9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51007)
北京是林语堂文学的起点。北京时期的林语堂融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辜鸿铭等新文学干将们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自己独特性情及特殊教育背景的规约,铸就了...
关键词:林语堂 京派 海派 京海合流 海派都市散文 
京海合流的先锋派:1930年代的章衣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38-46,共9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10YJC751007)
章衣萍是一个有着明显"海派"倾向的"京派"作家,在1930年代京海合流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迅速由京派蜕变成海派的典型作家。类似于经典海派,对现代都市男女情爱的病态化描述,并且故意追求性爱的某种原始意味,是他最终迎合海派而"背叛"京派...
关键词:章衣萍 京海合流 先锋派 北京 上海 
审美革命与工商文化的精神造型——海派散文的文学文化史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90-97,共8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10YJC751007)
海派散文是近现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市民散文,其突出的特点是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幸福与乐趣,不求"载道"或本质,是传统文学中居于主流之外市井生活的发展与扩张。海派散文的发生与近现代上海的都市化进程相始终,本质上属于工商文化...
关键词:审美革命 海派散文 海派文化 文学审美性 文化本体性 
哈哈镜里的人世影像——民国时期上海章克标都市散文创作论
《郑州师范教育》2016年第2期55-59,共5页陈啸 梅道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10YJC751007)
章克标的散文有着感性的明确与深刻,虽不毒辣,也无风雅,但同样醒人,有着思想的前卫性与先锋性。他以平视的眼光看取俗世的一切,以轻松漫聊的方式肆意臧否身边随遇的一切。在近于油滑与插科打诨式的腔调里消遣与消解了现实人生的一切。...
关键词:章克标 市民散文 人世影像 尖新 
中国现代性灵文学的存适语境与流变形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94-101,共8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10YJC751007)
性灵文学是与"载道"文学或政商文学等功利文学对举存在的一个相对性的文学概念。明确提出现代性灵文学思想的应始于周作人。以周作人为起点,中国现代性灵文学随着文学中心变迁或散落、存适语境的各异、主体心灵的调适,出现了迁流漫衍复...
关键词:性灵文学 周作人 北京 上海 香港 
海派散文的都市感知与形而下超越被引量: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62-166,共5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10YJC75100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派散文:走向塔尖"(BSY13026)
作为现代工商文化的产物,海派散文更多地执于形而下的物欲与官能的追求,有着平民化、平面化的审美意识。它们不太相信日常生活之外的历史,着眼与关注于可触摸的真实存在。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有着浓厚的小市民情结及生存意识,杂遝、...
关键词:海派散文 都市感知 形而下 形而下者之谓道 日用即道 
海派散文的原乡印记与创伤记忆被引量:2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95-102,共8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5100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SY13026)
乡土中国土壤上产生的现代都市,缘于自身文化的"积习",似乎总是蒙有农本主义的东西。由是规约了以都市现象与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散文的"都市性"总留有乡村文化的面影,但终究又不再属于传统乡土文学的范畴。多元的文化土壤与混...
关键词:海派散文 工商文化 原乡印记 创伤记忆 视角离散 
海派散文的空间化与表征批判功能
《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179-184,共6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20-1940年代上海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100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派散文:走向塔尖"(立项号:BSY13026)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的工商业得到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工业、贸易、金融和服务体系。现代都市的速率瓦解了传统线性的、一维的时间并使其整体崩溃为一种无向度、零散化的时间碎片,实现了时间的空间化。作为殖民文化影响下的现...
关键词:海派散文 畸形都市 空间化 主体迷失 经验融合 “内爆” 
大众媒介与海派散文的文体选择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96-100,共5页陈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007)
大众媒介与消费文化所形成的"言论空间"或"公共领域"生成了海派散文作家群及都会散文观。在消费文化的逻辑下,传统文学所包含的道德感、价值感与美感在淡化甚至消解,海派散文有着非文学化的倾向,是杂散文的表现形态。大众媒介不仅仅适...
关键词:大众媒介 海派散文 文体 塑型 尖新 
民国时期上海张若谷都会散文创作论被引量:1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陈啸 徐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51007)
张若谷是民国时期上海都会散文的代表作家。张氏散文文体大体包括读书断想、上海"一·二八"战事之报告及一般的抒情小品等。作为身居都会空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真正属于张若谷的是他的市民味,其散文小品所体现的文学世界虽谈不上多有气...
关键词:张若谷 都会散文 刺激美 破调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