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作品数:159被引量:125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郜成有侯玉新张清法刘之杰刘炳辰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发文主题:《红楼梦》语文教学文化解读语文课程改革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恢弘雄伟 意境优美——读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年第12期42-43,2,共2页郜成有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雄阔,形象飞动,词气夸张,豪情洋溢,兴会淋漓,充分地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雄伟气魄。
关键词:气势雄伟 意境优美 虚实相生 一气呵成 
红色经典重拍的理论支撑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2年第5期132-133,136,共3页姬杰峰 
红色经典重拍的外部原因有:怀旧的需求,欣赏的需求,技术的支撑,更重要的理论支撑是编导们对新历史主义的理解和接受,在内容上体现为三个方面。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重拍经典 
浅论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年第8期74-75,79,共3页张清法 张艳丽 
《三国演义》寄寓了作家罗贯中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尤其表明了作者关于文士谋臣的人才观。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各类文士谋臣的志向、才学、功绩、品行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以期对今人进行教育薰陶。
关键词:罗贯中 理想文士 安邦定国 
存在探寻者的契若金兰——毕希纳、昆德拉、曹雪芹的身体叙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221-223,共3页杜瑾焕 
毕希纳、昆德拉和曹雪芹存在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但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身体的偶在及其终极意义的虚无。超越这种虚无,必须让肉体拉住灵魂的衣角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在对身体的态度上,他们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这对我们...
关键词:毕希纳 昆德拉 曹雪芹 身体叙事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社会文化意义阐释被引量:2
《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213-215,共3页邢怒海 
《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的形体结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上古社会制度、人民日常生活状况,折射出当时的礼制伦理观念与封闭性文化意识。
关键词:说文解字 宀部 汉字文化 
尼采的叛逆精神与纳博科夫的小说理念
《前沿》2010年第6期119-122,共4页杜瑾焕 
尼采与纳博科夫都是欧洲贵族中注重精神生活的文化精英式人物,他们各自的因缘际遇与其后来对人类存在及文化现象的思考有很大关联。用整个灵魂感受存在,尼采哲学和纳博科夫的小说不约而同地对过往的一切人类文化思想和价值表示了质疑,...
关键词:尼采 叛逆精神 纳博科夫 小说理念 
小干部的喜与悲——葛水平中篇小说《比风来得早》解读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0年第11期38-39,共2页石立干 
官场小说是我国小说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种类,而山西作家葛水平最近推出的中篇小说《比风来得早》,虽然也写的是官场,但作者落笔的重心在主人公的文化性格和心理上,揭示了官场文化如何改变、扭曲一个本来纯朴、善良的小干部,使这一小人...
关键词:小干部   
纳博科夫的“千千心结”与白日呓语——对《洛丽塔》的文本解读被引量: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杜瑾焕 
艺术之于创作者个人的功利就是以想象性的完成来补救心理上的缺失。纳博科夫少年时代的情感风暴促使他创作了《洛丽塔》。对人的迷狂状态的正视和认定,即使是罪恶的迷狂,也是一种生命的抚慰。《洛丽塔》将人的癫狂纳入叙述方式,成为其...
关键词:纳博科夫 洛丽塔 审美福祉 
囚衣下的天使:沙俄新式“奴隶制度”的祭品——托尔斯泰《复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被引量:1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0年第9期121-123,共3页张绍梅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深切地关注着女性、生态和社会问题。本文认为《复活》以女性和生态的独特视角,对沙俄男权社会的种种暴力和欺骗现象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判,那里的法庭沦为沙俄贵族冤屈女性和维护罪恶的场所,法律制度成了沙...
关键词:女性 法律 奴役 生态 
“倒”虚化考察
《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42-144,共3页卢海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关键词:对比 语气 虚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