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作品数:26被引量:7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宋丽亚翟涛何晏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主题:汉代清代唯物史观史学研究近代化更多>>
发文期刊:《通化师范学院学报》《齐鲁学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月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青藏高原上的生态保护与宗教习俗被引量:8
《中国藏学》2005年第4期83-86,共4页赵珍 
清代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风习俗,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养成了一种非常自觉地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并升华为社会公众普遍的心理结构。这种成分被社会统治势力所利用,成为社会控制的强力,构成了藏...
关键词:清代 青藏高原 生态保护 宗教习俗 
安妮·哈钦森和她的女权意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23-129,共7页何黎萍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关键词:安妮·哈钦森 女权意识 清教 马萨诸塞殖民地 
五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被引量:11
《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101-105,共5页吴效马 
五四时期,在致力于“儿童的发现”也即儿童个性解放和儿童文化重建的进程中,新文化倡导者将“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的个性主义儿童观贯彻、运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以及儿童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
关键词:五四时期 “儿童的发现” 教育近代化 个性主义儿童观 
气候、瘟疫与人口——对中古后期英国人口运动的一个考察被引量:3
《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65-68,共4页李化成 
13世纪末14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人口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压力,人们进行了积极的应对调整。这种调整,首先表现在人们对生育能力的节制上,其次表现在农业耕作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变革上,其中后者尤其重要。但是,在13世纪,随着小冰川期的来...
关键词:气候变化 瘟疫 人口问题 中古后期 英国 人口运动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被引量:12
《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40-45,共6页赵珍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
关键词:清代至民国 甘青宁 农牧经济 消长 生态 
卡雷尔的“反现代化”学说评析——解读《人的奥秘》被引量:1
《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112-117,共6页孟广林 
关键词:卡雷尔 “反现代化”学说 《人的奥秘》 社会现实 书评 美国 
晚清战争与地方主义的关系
《桂海论丛》2004年第S2期131-132,共2页翟涛 
地方主义是晚清以来中国政治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的一大政 治特色:在晚清以来的政治崩溃中,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造就了许多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的崛起。这些地 方实力派承认中央政府,但又总是与力图重建其最高权威和...
关键词:地方主义 中央政府 战争 中央集权 政治势力 军事实力 政治经济 经济转型时期 政治转轨 系统形成 
近代中国海关与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被引量:1
《桂海论丛》2004年第S2期133-134,共2页宋茂萃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中国参赛代表团是清一色的外国 人,展品有代表中国传统的精华,也有误导世界认识中国的糟粕。 可以说中国代表团是较为成功的一次参展,对中国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是这种成功对中华民族而言,又是耻辱和难以释重的尴...
关键词:中国海关 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 展品 世界认识 中华民族 中国代表团 中国传统 外国 税务司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化史研究概述
《桂海论丛》2004年第S2期135-136,共2页何晏 魏莉 
我国接触到文化史领域是"五四"时期。那个时代,随着西学 东渐,不少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史专著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这一现 实对我国学者研究文化史是一个推动。而20世纪前半期兴起的 文化论争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史这一新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至20...
关键词:文化史 研究状况 中国文化史 民族精神 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 20世纪 西学 日本 阎宗临 
试论孟子、荀子与汉代鲁学和齐学的关系——兼与王葆玹先生商榷被引量:2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1-23,共3页孙家洲 
鲁学与齐学的异同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王葆玹先生在近著中论证的"鲁学系统始于荀子"、"齐学系统始于孟子"的新说,似乎不能成为定论。因为从开放与创新精神所体现的学风来看,荀子就近于齐而远于鲁;荀子"隆礼"也不能作...
关键词:鲁学 齐学 稷下学宫 孟子 荀子 学术影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