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艺术

作品数:14被引量:1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刘晓非吴诗池黄玉梅郭桂义任婉梦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魅力中国》《中国食品》《广东茶业》《山东陶瓷》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体时”:中国饮茶艺术中的具身性时间被引量:1
《开放时代》2022年第2期135-147,M0006,共14页王路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基于人-物互动的茶道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FSHB02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青年项目“茶业复兴背景下粤茶的知识生产与消费文化研究”(项目编号:GD20YSH03)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意在经由对中国饮茶艺术中的时间观念的分析,来说明在时间上的精确与煎煮步骤上的细化规定,是使饮茶由一种日常实践转变为品饮艺术的关键因素。其中的时间规定并非康德或牛顿意义上的绝对时间,而是一种以感官经验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时间 具身性 感官 饮茶艺术 
论《茶经》中饮茶艺术及现实意义被引量:3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35期46-46,48,共2页黄烈鹏 
茶,是文化、文明、精神的象征,而《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学的经典著作,其涉及茶相关的诸多领域,对后世茶学与茶文化的发展奠基了深远影响。《茶经》的最大贡献在于开创性并指导性地将"喝好一碗茶"的全过程展示在世...
关键词:陆羽 《茶经》饮茶艺术 现实意义 
品紫砂韵味,细嗅暗香
《山东陶瓷》2018年第2期45-45,共1页丁和平 
紫砂茶器是茶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饮茶艺术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饮茶需求过程中,为迎合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在紫砂茶器上,不仅可以品出茶的精华,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积淀、思想...
关键词:紫砂 韵味 文化发展 艺术发展 饮茶艺术 组成部分 精神需求 茶器 
天人合一 自然而为——浅谈岭南茶文化与潮州工夫茶被引量:2
《广东茶业》2014年第6期6-7,共2页吴浩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栽种茶树、制作茶叶的国家,饮茶始于中国,不论是欧美的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源自中国并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早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最先喜欢茶...
关键词:潮州工夫茶 中国茶文化 天人合一 自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岭南 饮茶艺术 物理特性 
浅析法国现代饮茶艺术被引量:5
《魅力中国》2014年第16期97-97,共1页刘晓非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维视角下的法国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QW201315)阶段性成果
茶文化在传入法国后。在经历了大革命之前、大革命到二战期间两个时期的缓慢发展。二战后受经济发展和文化政策的推动。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法国特色的萘文化,成为世界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法国饮茶艺术 多样性 法国元素 
宋词中的饮茶艺术
《茶博览》2010年第6期52-53,共2页宫龙楠 
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宋人饮茶重水质,极其讲究烹茶用水。在茶的烹制过程中,水质对茶水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饮茶 宋词 艺术 水质 制茶 斗茶 
谈谈我国四大茶道的特点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0年第2期52-54,共3页黄玉梅 
关键词:茶道 饮茶艺术 生活情趣 修身养性 精神 美学观 赏茶 品茶 
茶筅与古代饮茶艺术被引量:1
《杭州(生活品质)》2008年第9期50-50,共1页阮浩耕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有这样一节:元春忽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大家去猜。于是各人都把自己猜的写在纸上,送进宫去。至晚出来传喻:"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太监又将娘娘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
关键词:茶筅 贾政 曲文 诗筒 元春 大观茶论 建茶 茶谱 茶经 藕香榭 
品茗谈趣
《饮食科学》2004年第10期51-51,共1页刘思龙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的骄傲。在古代,文人墨客和茶有着不解之缘,又形成了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而骚人雅士品茗的佚闻趣事,已成为我国茶文化中极富韵味的一章。
关键词:品茗 茶文化 饮茶艺术 趣事 形成 古代 文人 中极 中国 
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被引量:4
《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13-26,共14页吴诗池 
关键词:中国 茶文化 日本 茶道 饮茶艺术 饮茶用器 饮茶方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