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象形

作品数:242被引量:159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查律贾佳解安宁曹琼晓解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谈“应物象形”
《中国美术》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李伟 
长期以来,“六法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品评原则与创作指导思想,一直被后世书画家、理论家继承和援引,其中“应物象形”一说蕴含着独特的哲理,贯穿于绘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之中。本文通过对前人绘画理论中针对“应物象形”的认识与创作...
关键词:“应物象形” “六法论” 《古画品录》 绘画品评 写生 
寻找自我——观子鉴、艺夫水墨作品有感
《青岛画报》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贾真耀 
可以说,子鉴和艺夫都是在画自己。我把这二位划到“新文人画”之列。所谓文人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画,本应该是应物象形、对景写真,也就是说把看得见的东西,通过画笔复制到纸上,可水墨画往往不能满足于此,尤...
关键词:新文人画 水墨写意 水墨作品 应物象形 水墨画 中国传统文化 寻找自我 
中国画的标准
《中国油画》2024年第6期19-20,共2页刘海粟 
讲中国画,我想讲讲中国画的标准。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在谢赫以前,没有人讲过“六法”,但“六法”的思想已有端倪,是谢赫把它综合归纳提出来的,这对中国画的创作和赏鉴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在国际上...
关键词:《古画品录》 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 传移模写 随类赋彩 应物象形 六法论 中国画 
从应物象形到通感妙悟 记刘光先生的霞山风物及其艺术创作观
《福建艺术》2024年第11期41-44,共4页李永新 
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欲揽零落之激情,捕捉瞬息之灵光,纵使竭力以赴,其结果亦多渺茫,这是艺术创作的常态,同时也是每位艺术家极力想突破的创作困局。面对这种困局,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地自省与审视,逐渐领悟一个深刻的道理,同时在持...
关键词:艺术意志 应物象形 艺术创作过程 灵光 自省 激发创作 日常生活 困局 
白描美学之我见
《中国画画刊》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王来文 
白描作为一种“以线为骨”的艺术,在中国画中占据了重要的高地。南朝齐梁间的画家、理论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就提出中国画的“六法”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
关键词:骨法用笔 气韵生动 《古画品录》 随类赋彩 应物象形 传移模写 经营位置 南朝齐梁 
身体触知视角下的“应物象形”新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吕南南 
“应物”作为一种“身体之知”,带有个人化的情感或经验上的体认,具有关联性和过程性两大特征。建立在“应物”基础上的“象形”,促使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并非永恒不变之“实象”,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象”。根植于身体的在场感和行动性...
关键词:身体触知 应物象形 应目会心 得心应手 置身其中 
朴实敦厚——我对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思考与追求
《美术观察》2024年第2期144-145,共2页郭楚开 
南齐谢赫对“画有六法”解释道:“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从古代画论的叙述逻辑讲,古人将“气韵生动”的标准作为绘画创作的第一要义,而将如何达到...
关键词:气韵生动 绘画创作 中国人物画 骨法用笔 传移模写 随类赋彩 应物象形 经营位置 
“应物象形”语义下的中国传统绘画
《书画世界》2024年第2期67-68,共2页朱文俊 
“应物象形”出自南齐谢赫的“六法”,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传统绘画创作的普适性规律与准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创作的理论起点与核心,“应物象形”聚焦于绘画主客体的交融及画面内容的构建,更反映了画家...
关键词:“应物象形” 似与真 以形写神 联系 
中国图画领域中的物感说:应物象形
《艺术评论》2023年第11期49-62,共14页王赠怡 张誉尹 
教育部2021年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意’与中国式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YJA720006)的阶段成果。
“应物象形”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全面把握“应物象形”的关键在于对“应物”的理解。“应物”的意思是感于物,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物感”。“物”作为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的确立使得“应物”得以可能,这有两个前提:一是天人感应观的...
关键词:图画 应物象形 伦理价值取向 物类 道之物 物感说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语言转换
《中华书画家》2023年第11期66-71,共6页穆家善 
写生一词,最早由五代滕昌祐提出——“画工无师,唯写生物”,但这个“写生”还旨在品评。东晋顾恺之曾提出“传神写照”的写生思想,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六法论中的“应物象形”“传移模写”就具有一定的写生内涵。
关键词:《古画品录》 东晋顾恺之 传移模写 应物象形 六法论 写生 中国山水画 传神写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