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超

作品数:100被引量:11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爱冰刘文锁张闻捷赵晶孙庆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雅安市馆藏汉砖探析
《收藏》2023年第9期147-149,共3页吴磊 
雅安汉代文化底蕴丰厚,被喻为“汉代文物之乡”,其中尤以雅安市雨城区的高颐墓、阙及石刻、芦山县的樊敏阙及石刻和王晖石棺、荥经县的何君尊楗阁刻石最具代表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安高颐墓、阙及石刻是我国汉代建筑的完整...
关键词:俞伟超 石棺 实物史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考古学家 何君尊楗阁刻石 城门遗址 芦山县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
《大众考古》2023年第5期28-32,共5页李博(文/图) 
中国考古学对人工智能以及数据科学的重视与广泛讨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俞伟超、张爱冰以及李科威等先生提出的“全息考古论”,预见了科学技术与考古学的深度融合。此后一些学者着手开发与拓宽计算机在考古中的应用,但囿于现实条件与...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 考古新发现 考古学研究 俞伟超 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 学术研究 考古资料 
汉代的“外藏”概念:制度、观念与表征——兼论汉墓中一类图像的观念来源被引量:1
《形象史学》2023年第1期141-170,共30页徐志君 
“外藏”是汉代墓葬中的衣、食、行、用等生活保障功能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俞伟超先生最早提出,将墓葬结构分为“正藏”与“外藏”,其中“外藏”是汉代高等级丧葬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经过秦朝的发展,至西汉文景时期完善...
关键词:丧葬制度 汉代墓葬 俞伟超 汉墓 墓葬结构 高等级墓葬 文景时期 物质遗存 
俞伟超与中国水下考古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6期133-137,共5页王斌 
俞伟超是新中国水下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国际水下考古日益繁盛之时,他倡导组建中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他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参加并指导新中国数次重大水下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积极推动与国际水下考古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
关键词:俞伟超 水下考古 南海Ⅰ号 
我的天地国亲师
《读书》2023年第2期41-41,共1页
李零著定价:59.00元这是一部怀人忆旧集,汇集了李零近三十年所写的怀念亲友、师长,以及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父亲、母亲、岳父,张政烺、俞伟超、高明、张光直……书中所记述的亲友、师长,对李零影响深远。本书带有显著的自传色彩,...
关键词:随笔集 自传色彩 散点透视 俞伟超 张光直 张政烺 忆旧 人生经历 
刊首语
《艺术市场》2022年第12期5-5,共1页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虽然不存在回到往昔的“时光隧道”,但后人通过代代相承的讲古、考古、疑古、释古来不断重构历史,由此出现不同版本的历史叙事,激发当代人重新理解历史和现实。“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她复活”(学者俞伟超语)。作为历...
关键词:俞伟超 历史叙事 时光隧道 释古 刊首语 疑古 历史和现实 重构历史 
"南海Ⅰ号" 见证中国水下考古起步与发展
《人民画报》2022年第8期54-57,共4页莫倩 
历时30余年,“南海Ⅰ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国,南宋,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正沿着中国东南沿海缓缓前行,前往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然而,就在行驶至今广东省阳江市海面时,船只沉没,就此沉睡海底.直到...
关键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考古发掘 水下考古 俞伟超 实物证据 南海Ⅰ号 广东省阳江市 中国东南沿海 
“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石券”及其文本之再研究(下)
《法律史译评》2021年第1期83-135,共53页李力 
四、关于该石券文本句读与相关词语的讨论在石券文本的释字确定之后,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标点断读,这就涉及怎样理解其中一些语句。在此,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一)该石券文本的句读方案及其特点首先,将已校正的释文作为...
关键词:俞伟超 里父老 句读 释文 标点 文本 
汉代“横葬制墓”的起源与发展被引量:1
《古代文明辑刊》2021年第1期175-208,共34页赵化成 
笔者主持及学界多位先生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
俞伟超先生在他的《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一文中指出:商周秦汉的埋葬习俗,可以汉武帝前后为界限,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即通常所谓的"周制","汉制"是后一阶段的典型形态。"晋制"的出现,又标志着另一种新形态的...
关键词:俞伟超 埋葬习俗 晋制 诸侯王 典型形态 汉制 汉武帝 周制 
谁发现了“半坡”
《新华文摘》2021年第22期108-110,共3页石兴邦 
一九五三年,我带领一支考古队回到陕西搞发掘。北京大学的杨建芳、俞伟超也是那次来陕西实习的。第一班四个人,第二班七个人。邹衡是第一班的学生,是由夏先生辅导的。徐苹芳、黄展岳、俞伟超他们几个在龙首塬那边实习。那时候,我已经和...
关键词:考古工作者 俞伟超 徐苹芳 邹衡 遗址 文化积淀 西安东郊 北京大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