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终极标准

作品数:29被引量:7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王海明唐代兴罗石徐前进向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学术交流》《伦理学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更多>>
相关基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哲学宗教—伦理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伦理学》话语体系之新被引量:2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15-21,共7页王海明 
《新伦理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试图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伦理学思想,创造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从而将今日西方大体上处于相互排斥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结合为一门科学,科学地解析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系列至今仍然令...
关键词:优良道德 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总原则 休谟难题 为己利他 
道德的优劣之辩——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3)被引量:1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1-7,共7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如果一个国家奉行义务论和利他主义以及专制主义道德,那么,该国所奉行的道德,就其基础或核心来说,便是最恶劣道德,因而不论其余道德如何,该国所奉行的都是最恶劣的道德:一方面,它对于国民的压抑、限制和损害必定极大,而给国民的利益和...
关键词:必要恶 道德终极标准 优良道德 恶劣道德 
仁人概念辨难被引量:1
《伦理学研究》2010年第4期11-15,共5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所谓仁人,科学地看,不过是这样的人:他在利益不一致不能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并在自我生命与更为重要的社会利益或他人生命冲突时能够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在利益一致可以两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为己利他或...
关键词: 爱有差等 道德终极标准 
浅论辩证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道德哲学
《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18-19,29,共3页张锐 
伦理学也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伦理学是根据哲学的基本体系和框架构成的。本文把伦理学和哲学的唯物辩证思维紧密的联系起来,以此来说明伦理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道德哲学 道德起源 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规范 道德评价 
新伦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和依据原则——《新伦理学》研究(3)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14,共14页唐代兴 
构建新伦理学体系,其首要任务是全面清理各种异化的伦理观念,开辟优良道德制定的整合认知理路,审查优良道德制定的五大条件。在此基础上,确立"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之道德终极标准和效用主义价值原则。由此,新伦理学所要努力创...
关键词:道德异化 道德进步律 道德终极标准 效用价值原则 道德合法性 
关于道德终极标准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1-28,共8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
关键词:道德目的 道德最终目的 道德标准 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终极标准是什么
《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7期3-6,共4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
关键词:道德目的 道德特殊目的 道德普遍目的 道德终极目的 
品德类型论被引量:2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71-76,共6页王海明 
品德或德性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美德,而长期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自我叫做恶德。因此,品德或德性必定都是道德德性。品德...
关键词:优良道德 恶劣道德 道德终极目的 道德终极标准 
论道德榜样被引量:21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4-7,共4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道德的终极目的和标准是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总量,它决定着任何社会最应该模仿的道德榜样,只能是那些给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最大利益的人,只能是那些努力奋斗、成名成家、充分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极大地造福社会的人。这些人可...
关键词:道德终极标准 道德价值大小 道德境界高低 
人性善恶学说辩难被引量:3
《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4期7-9,共3页王海明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
人性善恶学说之是非,一方面取决于人性之界说,取决于人性所指称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善恶的标准之确定,取决于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如果对这两方面或其一的见地不同,那么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观点便会不同:如...
关键词:人性 人之所以为人者 道德终极标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