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

作品数:265被引量:5448H指数:4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陈衍景张建新孙枢吴福元肖文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地质科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造山带中增生楔识别与地质意义被引量:9
《地质科学》2021年第2期430-448,共19页闫臻 付长垒 牛漫兰 张继恩 肖文交 王宗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72241,41672221,41702239,4207226);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9000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统筹科研项目(编号:S2007)资助。
增生楔主要由海沟复理石、远洋—半远洋沉积和洋岛/海山等大洋板块地层岩石及蛇绿岩共同构成,是汇聚板块边缘古俯冲带构造—沉积作用的综合产物,以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双冲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以及片理、碎裂构造、小型褶皱、膝折等...
关键词:增生楔 大洋板块地层 海山 俯冲极性 造山作用 
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6
《地质科学》2014年第1期30-48,共19页李日俊 孙龙德 杨海军 张光亚 曾昌民 冯晓军 文磊 张强 贾铁干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重点大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编号:2011ZX05028-003);塔里木油田资助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一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地震解释 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 左行张扭性断层带 负花状构造 堑垒构造 生长系数 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 造山后应力松弛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被引量:10
《地质科学》2013年第2期362-383,共22页张进江 王佳敏 王晓先 张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176;41121062)资助
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被引量:24
《地质科学》2006年第2期195-201,共7页丁巍伟 杨树锋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G2000046704)。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
关键词:弧-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大别造山带南坡晚白垩世玄武岩源区地幔特征被引量:12
《地质科学》2001年第2期203-211,共9页匡少平 张本仁 凌文黎 韩吟文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大别造山带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化学约束"( No.4 9794 0 4 3)资助
大别造山带南坡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出露大量晚白垩世碱性玄武岩类。因岩浆受结晶分异和陆壳混染影响微弱 ,其成分基本可代表本区原生玄武岩浆。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 ,本区玄武岩具有地壳富集组分 Pb、K、Rb、Ba等的正异常和...
关键词:地幔 玄武岩 榴辉岩 地球化学 大别造山带 晚白垩世 陆内造山作用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被引量:27
《地质科学》1997年第1期37-46,共10页边千韬 常承法 郑祥身 
在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滩亚相石英砂岩表明此区曾存在过古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末古特提斯基本闭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相对稳定阶段。中、晚三叠世海侵,沉积了巨厚复理石。三叠...
关键词:可可西里 古特提斯 造山作用 大地构造 青海 
再论陆内型造山作用被引量:6
《地质科学》1996年第4期353-364,共12页赵宗溥 
目前流行的半真实、半虚假的新全球构造学说已经给中国大陆地质研究带来一定的困惑和困难。中国大陆各地质时代发生的造山作用皆属陆内型。用地体说、碰撞说、地缝合线说和安第斯造山模式论述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史是地质研究的几个误...
关键词:造山作用 陆内型造山 地缝合线 岩石圈 
华南陆域内古特提斯形迹、二叠纪造山作用和互换构造域的东延被引量:47
《地质科学》1996年第2期105-113,共9页马文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岩石圈开放实验室资助
华南大陆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陆块拼合而成,后者具有滇缅泰马(Sibumasu)、印支等互换构造域内诸地块共同的特点。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从两广—浙闽东部通过,沟通了以西越南黑水河(SongDa)带和以东环太平洋晚古生代...
关键词:古特提斯 华南 二叠纪 造山作用 互换构造域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被引量:36
《地质科学》1995年第1期19-28,共10页赵宗溥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秦岭-大别山 造山带 陆内型 造山作用 
大陆碰撞构造剖析被引量:15
《地质科学》199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赵宗溥 
首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进行剖析,认为这些蛇绿岩是陆内裂谷环境产出的初始洋壳而不是大陆缝合线。然后对喜马拉雅山系的构造特征及其造山体制加以讨论,认为以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并无地质事实的根据,而...
关键词:大陆 碰撞构造 陆内造山作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