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向汇聚

作品数:12被引量:24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宋传中牛漫兰霍立新张国伟蔡志川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科学》《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郯庐断裂带起源与大陆斜向汇聚被引量:7
《地质学报》2022年第10期3410-3425,共16页陆元超 朱光 尹浩 张帅 牛漫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30213)资助的成果。
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板块的汇聚过程中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该断裂带的起源机制,涉及到这两个大陆板块的汇聚方式。可是,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却长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依据郯庐断裂带内部及其两侧前陆上构造与年代学研究...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起源 左行平移 大陆斜向汇聚 前陆变形 嵌入式碰撞 三叠纪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察汗河右行转换挤压剪切带的变形样式及构造意义被引量:3
《地质学报》2022年第6期1937-1956,共20页武亚威 张建新 路增龙 周桂生 毛小红 滕霞 郭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072237,41630207);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190006)联合资助的成果。
转换挤压剪切带普遍发育在汇聚板块边界及碰撞造山带中,对调节造山过程中的增生、碰撞及物质侧向挤出等起重要作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柴北缘构造带)被认为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闭合、大陆深俯冲、陆-陆碰撞和...
关键词:柴北缘构造带 右行转换挤压 韧性剪切带 运动学涡度 流变学 斜向汇聚 
东北亚晚中生代—新生代北东向断裂和盆地发育被引量:16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吴根耀 曹瑞成 蒙启安 朱德丰 李强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 晚中生代一新生代 北东向新生构造 盆地发育 斜向汇聚一剪切造山 “盆”“山” 耦合 石油~煤炭资源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53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3期368-380,共13页宋传中 张国伟 任升莲 李加好 黄文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97,40772131);中石化南方海相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60902)
目的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
关键词:秦岭-大别造山带 商丹缝合带 大陆动力学 斜向汇聚 变形分解 
华北板块南缘的变形分解:洛南—栾川断裂带与秦岭北缘强变形带研究被引量:18
《地学前缘》2009年第3期181-189,共9页宋传中 任升莲 李加好 陈泽超 连芸 蔡志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2131;40372097)
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具有左旋斜向俯冲的运动学特征,其产状一般为107°/N∠65°。华南板块的俯冲方向为80°,俯冲角度为42°;华南板块运动方向为42°,运动方向与华北板块南部边界的夹角为65°,汇聚角25°。秦岭北缘强变形带内褶皱枢纽...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斜向汇聚 变形分解 递进变形 汇聚因子 
秦岭洛南-栾川构造带的变形分解与年代学制约被引量:23
《中国科学(D辑)》2009年第2期144-156,共13页宋传中 张国伟 王勇生 李加好 陈泽超 蔡志川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7,40772131)资助
洛南-栾川构造带位于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它包括洛栾断裂带和断裂北侧的强变形带.断裂带内发育有韧性剪切带、叠瓦状脆性断层和双重构造等,是在同一构造背景下同一剪切带内不同层次的构造变形叠加.线理构造主要有矿物生长线理、...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斜向汇聚 汇聚因子 变形分解 大陆增生 
栾川断裂带的构造变形与模拟被引量:2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1期1731-1735,共5页霍立新 宋传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97)
文章通过变形分析发现,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的3轴比X∶Y∶Z=8.86∶4.32∶1,Flinn指数总体小于1,应变椭球体为扁椭球状;根据已知的倾角β等数据,进行此段区域的理论模拟,其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夹角α大约为50°-60°,Flinn指数小于1,与实际...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栾川断裂带 斜向汇聚 理论模拟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被引量:90
《地质科学》2007年第1期160-175,共16页吴根耀 梁兴 陈焕疆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形成和解体 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 左行走滑 燕山运动 中生代 
台湾岛以南海域新近纪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被引量:24
《地质科学》2006年第2期195-201,共7页丁巍伟 杨树锋 陈汉林 程晓敢 吴能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G2000046704)。
台湾岛以南海域(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南海的结合部位,是新近纪弧—陆碰撞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认为台南滨海弧—陆碰撞带增生的火山—沉积楔由恒春海脊...
关键词:弧-陆碰撞 南海 斜向汇聚 新近纪 台湾岛以南 
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被引量:24
《中国地质》2006年第1期48-55,共8页宋传中 张国伟 牛漫兰 刘国生 霍立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2097)资助。
秦岭北缘洛南—栾川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汇聚-拼合带,具有SW→NE向俯冲兼左旋走滑的性质,并构成叠瓦状构造和双重构造的组合样式。秦岭北缘不同性质的构造组成有规律的图案,其展布方位和运动学方式与板块汇聚的动力学特征...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斜向汇聚 汇聚因子 大陆增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