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意识

作品数:43被引量:4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发明蒋华陈晨周志柏陈倩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歌剧》《学习与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神州》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中国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贯穿始终的拯救意识--《平原上的摩西》主题论
《文学艺术周刊》2022年第1期11-14,共4页张铭锐 
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是双雪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拯救意识不但贯穿这篇小说的始终,而且成为了小说最终呈现的命题。无论是“父一代”还是“子一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均存在着一种关乎命运的拯救与被拯救的关...
关键词:小说情节 拯救意识 摩西 子一代 细读文本 主题论 被拯救 命运 
鲁迅创作中的孤独意识及拯救意识
《青年时代》2015年第22期39-39,共1页刘星辰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之大使其成为中国现当代纯文学领域创作的标杆。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孤独与拯救的意识,这都源自于他与生俱来的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本文探析的就是鲁迅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以及拯救...
关键词:鲁迅 孤独意识 拯救意识 
拯救“娜拉”与自我救赎——“五四”男性文本中的拯救意识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5-7,共3页袁洁 
在"五四"启蒙语境下,男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为妇女解放设计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拯救之路——恋爱拯救。当女子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前痛苦不堪又无力反抗时,会出现一位男性角色,以爱情的力量帮她们克服困难,走上独立自主的新生活。从...
关键词:拯救 女性 自我救赎 
迟子建小说中的拯救意识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7期53-54,共2页郑学鹏 
迟子建小说的拯救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作向善的引导。迟子建小说强调道德观念对人内在的约束,并以此引导作恶者进行自我拯救。另外,小说中人际间善意的包容作为一种温情的力量,同样对作恶者起到感化和拯救的作用。而面对人性善恶冲突...
关键词:迟子建 拯救意识 自省 包容 困境 
论《铸剑》所阐发的鲁迅对孩子人格的拯救意识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6-17,共2页丛剑英 
得益于黑色人的助力,《铸剑》中复仇者眉间尺迅速成长为勇敢果决的战斗者。这一历程有力地阐发着鲁迅对孩子人格的拯救意识,也是鲁迅为了"救救孩子"而呐喊的进一步发展。眉间尺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战士相通,决定着孩子的人格能够得到拯救,...
关键词:鲁迅 复仇 铸剑 故乡 
谈张爱玲的女性拯救意识
《长城》2011年第6期74-75,共2页张毅蕾 
早在40年代傅雷就曾经撰长文《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其《金锁记》评价相当高,傅雷评张的弊端和局限性我们不必多说,值得关注的是傅雷以及后来的张学研究者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探讨。无可否认这一事实,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读出的情感多半...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人生观 拯救意识 
错位的对接:论实用科学理性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被引量:2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176-182,共7页张冀 
"为人生"作为中国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实用科学理性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从"实验主义"的科学接受到"求真理"的思想共识,最后落实到和俄罗斯拯救意识深度结缘的"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这种在科学和人文错位的...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 实用科学理性 实验主义 “求真理” “为人生” 拯救意识 
南方民族蛊女叙事中的拯救意识与悲剧情结
《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113-118,共6页朱和双 李金莲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阿昌族巫蛊信仰的现代变迁研究>[项目批准号07XZJ01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阿昌族巫蛊信仰的人类学研究>[项目批准号6Y0116E]阶段性成果
将悲惨的蛊女当作叙事母题的作家群,主体是少数民族/男性作家,其中也不乏汉族/女性作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旧社会被侮辱与受损害的蛊女被描述为一种民族新生的象征而获得解放。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有关蛊女叙事的重复书写中,主人公的悲...
关键词:南方民族 巫蛊文化 叙事母题 拯救意识 悲剧情结 
现实背景下的悲悯与拯救——谷禾诗歌简评
《诗歌月刊》2007年第11期10-12,共3页高春林 
海德格尔解释荷尔德林的《追忆》说,到异乡的漫游,本质上是为了返乡,也就是说返回诗意的所在。但这对谷禾以及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不够的,因为,从故乡到城市这样的往返中,诗人们会发现现实世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多数时候我...
关键词:诗歌写作 语言事件 海德格尔 城市 拯救意识 本体 指向性 时代 诗性 现实背景 
探微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宗教情结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118-119,共2页邱晓东 王才玉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宗教影响无处不在,但由于个体心性及境遇不同,致使宗教情结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不同的印痕,许地山是其中一位重要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家。因此,本文将从宗教文化视角这一切入点出发,分析、评价许地山如何把其深厚的宗教底...
关键词:许地山 文学创作 宗教影响 宗教情结 宗教底蕴 拯救意识 文化视角 文化层面 人格精神 风格独特 切入点 作品 作家 中国 渗透 评价 境遇 个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