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话语

作品数:29被引量:147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艳张中载谷红丽邹惠玲刘象愚更多>>
相关机构:阜阳师范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滁州学院学报》《外国语言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贡格廷》:亚欧之旅中殖民主义话语的流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97-104,共8页王春景 
英国诗人吉卜林在诗歌《贡格廷》中塑造了一个正面的印度人形象,其目的并非肯定印度人的优秀品质,而是赞美大英帝国的忠诚奴仆,其殖民主义思想在诗人与印度的复杂感情关系中得以隐晦地表达。好莱坞电影《贡格廷》与诗歌《贡格廷》相比...
关键词:吉卜林 《贡格廷》 殖民主义 跨文化 
林语堂的三重身份
《读书》2019年第7期90-99,共10页徐兆正 
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一书中,钱锁桥先生将“修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有关现代中国的知识结构”,作为“对林语堂一生著述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理解”的前提,并非难以理解。作者深知“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批评的语境内彰显林语...
关键词:林语堂 中国现代化进程 殖民主义话语 “再造文明” 知识结构 现代中国 文学文化批评 传统儒家文化 
《火星救援》中殖民主义下的传承与新变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6年第22期152-154,共3页管灵韬 
目前关于《火星救援》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其最突出的亮点,即作为硬科幻无处不在的相关科学展示上。然而却鲜有人从人文的角度,剥离掉影片科技的外壳来观照影片中对殖民主义话语的述行效用。这样对《火星救援》的解读无疑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雷德利·斯科特 《火星救援》 殖民主义话语 传承 新变 
湘·杜瓦——异族舞女的主体性建构被引量:1
《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9期63-68,78,共6页吕晓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妇女解放路径的中国特色研究"(编号11BKS07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缪斯"——湘·杜瓦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失声",饱受审美中心主义者的认知暴力和霸权话语的操控,从而导致主体性的沦落。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黑色维纳斯》挖掘了湘这一被迫沉默的边缘女性形象,并赋予她话语权,...
关键词:湘·杜瓦 审美中心主义 殖民主义话语 主体性 
德国女性主义研究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1
《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王凤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08BKS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反思·批判·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08JJD710024)的阶段性成果
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精彩纷呈,并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譬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文化主义的女性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女性主义等,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关注差异、...
关键词:女性主义研究 批判性反思 德国 殖民主义话语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 世界范围 
“共谋”: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爱德华·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透视被引量:3
《小说评论》2012年第S2期163-168,共6页许晓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2048)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社科规划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项目"爱德华.赛义德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SC12WY012)研究成果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著述颇丰,在其众多的著述中,《东方学》(Orientalism,1978)和《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1993)被公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著作。《东方学》是赛义德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批...
关键词:赛义德 帝国主义 后殖民文化批评 东方学 西方文化霸权 文学批评 爱德华 文化政治批评 后殖民理论 殖民主义话语 
19、20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印第安形象的模式被引量:1
《韶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45-49,共5页张艳 
安徽省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美国文学中印第安形象的模式"(2009SQRS12521D)
美国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杰克.伦敦和威廉.福克纳在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印第安人形象。他们按照殖民者的标准被塑造成想像中的土著形象,他们是野蛮、愚昧和落后的象征,无法逃脱灭亡的悲剧命运。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印第安人...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印第安形象 殖民主义话语 美国文学作品 
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强者的力量》中印第安人众生相
《宿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57-60,共4页张艳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美国文学中印第安形象的模式"(2009SQRS125ZD)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印第安形象 殖民主义话语 边缘化 
一个逆写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牙买加·金凯德的小说《我母亲的自传》解读被引量:4
《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3期190-195,共6页谷红丽 
本文认为《我母亲的自传》是一个逆写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通过描写加勒比岛国多米尼加在后殖民时期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政治经济领域的新殖民主义特征、本土语言文化的遗失、本土人民的自我否定和彼此憎恶、以及白人后裔在多米尼加的...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 牙买加·金凯德 殖民主义话语 逆写 
经典儿童小说《珊瑚岛》中的殖民主义话语被引量:1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59-62,共4页李道全 
广东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后理论时代’的威廉.戈尔丁研究"(082072)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从早期教育和海外历险两个层面,小说《珊瑚岛》记录了儿童英雄的成长历程。通过延续了"鲁滨孙传统",小说《珊瑚岛》强调了白人种族与文化的优越性。它以殖民主义话语的形式,与帝国的海外殖民...
关键词:《珊瑚岛》 殖民话语 帝国儿童 威廉·戈尔丁 鲁滨孙传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