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性

作品数:109被引量:15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韩大元丁一谢晖刘旺洪唐宏强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社会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网络舆论救济的人民至上性被引量: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42-48,共7页张爱军 雷艳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研究”(18BZZ017)。
网络舆论救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被救济主体生命安全的人民利益至上性。网络舆论救济体现了人民在网络救济上的广泛参与,民众通过网络舆论救济上的参与产生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网络...
关键词:网络舆论救济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至上 
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全面性
《学术研究》1995年第4期60-62,共3页许斗斗 
关键词:无限 历史性 人类思维 存在 有限 至上性 知道 全面性 片面性 因素 
哲学本性与精神本体——兼论唯心主义表述方式问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100-105,共6页夏建国 
本文论述了对唯心论哲学的表述方式问题,探讨了哲学本性与精神本体之关系,认为哲学的抽象思辨性、超越现实性,加之人类认识的特点、哲学基本问题之特性,尤其是主观至上性思维原则等,是精神本体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决定了精神本体的基...
关键词:精神本体 唯心论者 哲学本性 哲学派别 表述方式 为我关系 唯心主义 哲学形态 至上性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也谈主体认识的无限性与客体的无限性——与郝宁湘同志讨论
《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9-112,91,共5页丛大川 
《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发表了郝宁湘同志的《谈主体无限性与客体无限性的本质差异》(以下简称郝文),对于这两类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很有启发性。这里我想顺着郝文所提供的思路谈一点想法。 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无限性与无...
关键词:无限性 可数 可知论 主体认识 认识客体 宇宙 认识无限 认识主体 无限发展 至上性 
论人生价值的至上性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29-32,共4页杨秀香 
人所生活的价值世界,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客体对象的特点,大致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三类。对于主体——人来说,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重要的则是人生自身的价值。因为人生的价值既具有客观的物质内容又具有...
关键词:人生价值 至上性 主体需要 物质价值 价值世界 物质内容 客体对象 精神需要 社会环境 道德品质 
论国家的双重本质及其对于人类政治解放的意义被引量:2
《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34-37,共4页应克复 
关于国家的本质,长期来停留于阶级性的理解.这种认识,没有完全揭示出国家的本质特征,不能科学地说明国家活动的某些重要现象,也不尽符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所阐释的关于国家本质特征的思想.有鉴于此,本文将...
关键词:双重本质 至上性 政治解放 国家的本质 统治阶层 国家本质 恩格斯 阶级矛盾 国家政权 第三种力量 
列宁关于“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命题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66-71,共6页李培 
关于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赵宝云同志在《恩格斯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命题吗?》(《求索》1985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赵文”)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对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 恩格斯 思维 列宁 永恒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者 非至上性 论述 辩证关系 
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学习毛泽东认识论思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24-26,共3页郑凤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使认识成为科学的能动的反映论。
关键词:认识路线 认识论思想 人类认识史 道路问题 立场观点 《实践论》 工作路线 著名论断 人民群众 至上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质疑
《求是学刊》1986年第6期29-30,28,共3页金鹤峰 
关键词:相对真理 辩证关系 相互包含 哲学教科书 动态含义 非至上性 认识成果 动态角度 认识能力 静态 
关于青年报刊的理性思考
《当代青年研究》1986年第4期6-8,共3页楼志豪 
"迎合读者",已经成为青年报刊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强调发行量的至上性而忽视其非至上性,是造成"迎合"倾向的思想原因;把报刊视作商品,是造成"迎合"倾向的理论原因;青年报刊的宣传重点应该放在哪儿?发行量:一种社会指示器至上性和非至上...
关键词:青年思想 报刊 发行量 社会责任 非至上性 读者 社会影响 商品化 社会功效 指示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