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客体

作品数:376被引量:218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李校利祝福恩杨军吴光欧阳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汉中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中央编译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填补历史知识断点,铸牢逻辑思维链条——以古代埃及史的二轮复习为例
《教学考试》2025年第17期22-25,共4页王理 
高三历史的二轮复习要立足于重点和难点,通过前后贯通、章节关联建构历史逻辑思维模型,实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起飞。什么是历史逻辑思维?白月桥认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具体...
关键词:具体形象思维 二轮复习 形式思维 高三历史 认识客体 古代埃及 实践路径 逻辑思维 
浅析超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主客体关系
《中国油画》2024年第5期77-78,共2页顾文璟 
一、引言。超现实主义艺术于20世纪兴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一个20世纪的艺术流派,其艺术理念是脱离时代局限性的,至今仍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超现实主义艺术往往会带给观者“荒诞”“如梦境般”的感受,形成这种特质的...
关键词:主客体关系 艺术生命力 认识客体 超现实主义 时代局限性 认知过程 艺术流派 认识事物 
历史解释多样性成因续说——以叙事组合方法为中心被引量:1
《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期50-53,共4页李敏 陈德运 
"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1],关于历史解释多样化的成因,冯一下先生认为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解释方法、受众等相关,并着眼受众变化补说了多样化成因。[2]受先生启发,我们从解释方法中的叙事组合切入,续说多样化成因。一、线条性...
关键词:认识客体 组合方法 认识主体 基本线索 多样化 性叙事 受众变化 多样性 
中国哲学元理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2期40-42,共3页张立文 
《河北学刊》2020年5期,31000字以往认为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把主客浑成一体不分,所以注重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内的人生问题,甚少专门的、明显的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自我如何认识对象的认识论问题,也不重视宇宙论。这是一种偏见、囿见...
关键词:认识论问题 认识客体 认识对象 天人合一 宇宙论 《河北学刊》 哲学 
官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探析被引量: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6期93-99,F0003,共8页李心记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研究”[2020M67101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辩证思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2019BDJ005]阶段性成果。
官僚主义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政治异化现象,已经困扰了我们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个中原因,除了体制上的某些弊端以外,对于其认识论根源缺乏深入探究,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官僚主义在理论上以"主客分置...
关键词: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官僚主义 实践标准 
中学历史对话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9期50-51,共2页李金城 
珠海市2014年科技研发与创新专项——教育项目“对话视野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研究”(课题编号:2014D0401990062)的研究成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逐渐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次高效的历史课堂对话,在设计上一定要引发课堂参与者(学生、教师)在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进而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
关键词:中学历史 对话教学 教学实施 路径 课堂对话 学生能力 认识客体 解读文本 
认识客体对象性演进的空间场域——以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为例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76-80,共5页王枫桥 
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ZYDXZD201301)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诠释了认识客体对象性演进本质——与认识主体相联的维度,认识扩展的本质就在于认识客体的对象性演进,其历程表现为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与认识主体相联的那一度,认识客体的...
关键词:认识客体 对象性 演进 空间 微观 宏观 宇观 
试分析通信技术对认识论的意义
《文存阅刊》2018年第2X期174-174,共1页王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人类的认识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特殊认识活动系统。本文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通信技术对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功能,提高认识主体主观能动性,扩展了认识客体的认识范围,从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关键词:通信技术 认识论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浅论《管子》〈心术〉篇中的主客体关系
《文学教育》2018年第3期14-15,共2页陈晨 
《管子》〈心术〉篇在"虚静"理论的阐述上,将"虚静"理论提升到认识论的层面,并探讨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关系。认为只有主体和客体的完美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管子》〈心术〉篇主张主体在保持"虚静"心...
关键词:《管子》 〈心术〉 虚静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区分概念本质,明确答题思维——关于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的内在区分
《教学考试》2017年第28期17-18,共2页长孙永健 
回望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考查点愈加趋向于细节,并指向内容的内核性考查。在这种状况下想要准确答题,就得仔细区分概念间的细节性差异,寻求概念的本质内涵。'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是阅读理解题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具...
关键词:性格特征 认识主体 新课标 外在特征 认识客体 可感性 马里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