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制度

作品数: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陈金生杨爱民张胡玲董四礼费翔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北大学甘肃联合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晋阳学刊》《南都学坛》《西江月》《北方文物》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两汉质子制度在外交中的应用——人质外交被引量:1
《华夏文化》2015年第1期53-55,共3页张胡玲 
质子制度是两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从外交层面看,可以将其理解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质外交。人质外交古已有之,春秋时期各国为了昭示信义,多交换王子以为质。不光诸侯之间,连周王室也发生过"周郑交质"的事件,人质外交到战...
关键词:两汉时期 民族关系 春秋时期 交质 西域地区 周王 西域传 为质 汉匈战争 以夷制夷 
试论金代质子制度的几个特点被引量:1
《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61-63,共3页陈金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A850003)
金代的质子制度具有与猛安谋克制度配套执行,征质范围广,人数多,民族构成复杂,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实际构成"质子性人口徙动"等显著特点,反映了金代民族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基本格局。金代的质子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
关键词:金代 质子制度 特点 
两汉时期质子制度的时代特色
《西江月》2010年第9期73-75,共3页张胡玲 
质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纳质为押",到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一种制度,其实质是中央王朝向与之建立藩属关系的少数民族索取人质,双方是一种宗主国与附属的关系。"质子"又称为"侍子",大多以民族首领或部落酋长的儿子或兄弟、王室成...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两汉时期 质子 时代特色 政治制度 朝贡制度 民族关系 汉朝 重要组成部分 匈奴 
唐代藩镇质子制度被引量:2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37-40,共4页刘兴云 
200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唐代中央对藩镇的控制";项目编号:2009FLS008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但唐中央对藩镇征召质子这一措施实行起来较为被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彻底解决藩镇问题...
关键词:唐中后期 藩镇 质子 作用 
两汉时期质子制度的时代特色被引量:3
《华夏文化》2009年第2期31-33,共3页张胡玲 
关键词:两汉时期 质子 春秋战国时期 少数民族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羁縻政策 中国传统 
试论唐代质子制度的内容被引量:2
《社科纵横》2009年第4期147-149,共3页陈金生 费翔 
唐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做法,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以其子弟入朝宿卫的制度。唐代质子宿卫制度包括身份查验、宿卫授官、轮流替换、抚养教育等重要内容。唐把质子统一纳入到宿卫系统之中,这使质子在唐的职责更加明确,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
关键词:唐代 质子制度 内容 
金代质子制度探析
《北方文物》2007年第4期76-79,共4页董四礼 王金玲 
金代质子制度早在建国之前就已出现;金建国后,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和管辖,又大力推行了质子制度。有金一代,质子制度贯穿始终,成为金朝历史盛衰的见证。
关键词:质子制度 金代 
春秋战国质子制度考论被引量:2
《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S1期222-226,共5页杨爱民 
关键词:质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国 公子 交质 太子圉 为质 《战国策》 
春秋战国质子制度考论被引量:1
《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66-72,共7页杨爱民 
质子制度形成于春秋初年,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们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它是发生于诸侯之间彼此猜忌而又追求相互信任这种近乎二难推理的背景之下,因此,通过交质来解决诸侯国间的争端,既带有一定的和平色彩,又充...
关键词:质子制度 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 交质活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