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坛

作品数:700被引量:19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霍俊明荣光启王珂方长安张松建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诗刊》中国作家协会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诗探索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编者的话
《诗探索》2014年第6期1-2,共2页
中国诗歌自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呈现了一个新诗史上相对繁荣的局面。各种写作方式多元共生,多种媒体不断扩展,诗人作品有了多种的出口,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空前。纸媒、网络,近期迅速升温的自媒体,更是为中国诗歌的传播加速。它们推动...
关键词:中国诗歌 诗歌写作 新诗史 写作方式 中国新诗 传播速度 诗探索 中国诗坛 多元共生 苏历铭 
于虚无中对抗,在沉默里燃烧——关于韩作荣诗歌
《诗探索》2014年第5期24-28,共5页商震 
在2014年6月30日凌晨写下这个题目时,韩作荣老师犹如坐在我的对面,抽着烟,喝着茶,微笑里带着孩子气,眉宇间锁着凝重,谈吐时缓时急,有可说则说,无可说则止。我想起很多年前他说过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也几乎是他一生的信条——"不喜言谈。
关键词:诗歌理论 中国诗坛 诗歌现象 诗歌作品 中国新诗 诗歌写作 诗质 诗行 现代性 活着 
子川论
《诗探索》2013年第8期171-190,共20页叶橹 
悄然现身的背影子川这个笔名首先会使人联想起"逝者如斯"的感慨,他是借此暗喻生命的瞬间即逝的短暂,还是要表达生命之流的绵延不息呢?也许这样的穿凿都过于夸大其词。我从这个笔名中更多地想到,它也许只是表示自己是一道不显眼的小小支...
关键词:子川 诗歌形式 中国诗坛 生存状态 使人 诗语 逝者 诗歌语言 空明 时代氛围 
编者的话
《诗探索》2013年第5期1-2,共2页
香港诗人梁秉钧(笔名也斯),是学者型诗人,曾任教于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博物馆》《衣想》《半途——梁秉钧诗选》《浮藻:诗》等。新世纪初,曾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
关键词:中国诗歌研究 中国诗坛 秉钧 诗歌理论 比较文学系 香港岭南大学 现代诗 王光明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新诗 
旧体诗的“懂”与现代诗的“不懂”
《诗探索》2013年第5期30-37,共8页叶橹 
诗的懂与不懂的问题,在我国旧体诗的阅读和欣赏中,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人们对日体诗的理解,除了一些文字典故的障碍会造成所谓的懂与不懂的问题,在对诗的主题和意蕴的把握上,大体都不会有太大的分歧。有一些诗固然可以...
关键词:现代诗 生命形式 李金发 诗歌创作 “朦胧诗” 王小妮 诗歌现象 中国诗坛 诗歌写作 悲悯情怀 
“打开窗户——新诗探索四十年”在798玫瑰之名举办
《诗探索》2013年第2期156-160,192,共17页
由朝阳区文化馆、《诗探索》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打开窗户——新诗探索四十年"系列演出活动于12月15日(周六)在798玫瑰之名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打开窗户",意在生活中寻找诗歌,体验诗歌,展示近四十年来的新诗探索的历...
关键词:诗探索 青年诗人 中国新诗 十年 牛汉 吴思敬 鲁迅文学院 新书发布会 八十年代 中国诗坛 
百名诗人同写赤壁作品选登
《诗探索》2013年第2期106-106,共1页
编者按:为宣传百年赤壁的发展与变化,弘扬和传播中国悠久的诗歌文明,《诗探索》编辑部与赤壁市举办了"百名诗人同写赤壁"的诗歌活动。
关键词:中国诗坛 诗探索 主题公园 三国时期 三国赤壁 历史故事 创作能力 荷花池 历史古迹 周郎 
2012华文青年诗人奖专辑
《诗探索》2012年第6期4-4,共1页
华文青年诗人奖自2003年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有三十位优秀青年诗人获得了这一奖项,他们是当今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新诗的骄傲。华文青年诗人奖以它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方式,以一个奖、
关键词:青年诗人 中国诗坛 中国新诗 中国诗歌 语言艺术 一本 
牧歌飞过乌拉泊——阿娜尔诗集《城市草原》序
《诗探索》2012年第4期182-185,共4页北野 
从和静草原向北翻过天山山脉,差不多需要半个月时间。马背上的蒙古人和哈萨克人,一般不走兵荒马乱的干沟官道,而选择他们熟悉的秘密路径:那里毒蛇出没,荨麻丛生。
关键词:阿娜尔 汉语诗歌 哈萨克人 蒙古人 诗探索 中国诗坛 新诗集 诗稿 烟雾缭绕 满脸通红 
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论大解的短诗和长诗
《诗探索》2012年第1期108-119,共12页陈超 
上篇有些文学熟语其实很难认真对待,比如"言为心声"。特别是在真诚无欺已是极为罕见的诗歌品格的时代,像"言为心声"这类熟语,如果今天要用在评论诗歌诗人上,我以为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敷衍性地称赞的套话,不必认真对待。其二,读者应该...
关键词:诗探索 现代诗学 先锋诗 中国诗坛 爱欲 乡土中国 外部世界 现代性 超验性 后朦胧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