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作品数:16738被引量:20355H指数:4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怡陈晓明杨经建陈文新朱德发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当代作家评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江秀廷 马季 
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重点项目“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研究”(WLWX-2024002)研究成果。
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
关键词:批评主体 郭绍虞 网络作家 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理论家 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史论型”与“星座图”——另两种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可能及思考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2期14-22,共9页吴秀明 
当代文学史写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爆热”①之后,近20年来,其实已渐处“停顿”或“低迷”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有不少是进行简单修订后重版,在将文学史叙述时间“下限”延长的同时,拓展和充实相关内容。如张钟、洪子诚...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叙述 於可训 洪子诚 吴秀明 星座图 
格非《望春风》的时间回拨、栖居风景与废墟浪漫主义
《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余岱宗 郑小莲 
格非的《望春风》是一部对家园的追忆之作。《望春风》所叙的,是主人公不断被“唤醒”的记忆之旅。即便作为空间的故乡消逝了,但故乡的过往形态并未从记忆中消散。通过重温,故乡依然可能现身在场:这便是海德格尔所言的“曾在着”状态。(...
关键词:格非 中国文学传统 浪漫主义 真实性 唤醒 在场 现在与未来 
抒情美学传统与现代小说理论重构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4期21-26,共6页王晓岗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艺术生产的话语规约与审美传承问题研究”(L22BYY002)研究成果。
清末民初时期,从梁启超等人倡导用“新小说”来“启民智”“新民德”开始,中国文学的生产方式为之一变。此间“新小说”真正成为“一种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重新进行创造的混杂形式”。^(①)然而“小说生产方式的改变(如生产制度...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 抒情美学 清末民初时期 诗性批评 新民德 报刊连载 畅销书 表现技巧 
月光下的“复眼蜻蜓”——评李浩《灶王传奇》兼及对先锋叙事的一种理解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2期113-120,共8页董晓可 
202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山西作家的区域文学经验研究”(2022YJ055)研究成果
当下中国文学的先锋叙事,同现代主义的叙述技法息息相关,但对其理解又不应拘囿于所谓“现代主义”概念化的偏狭之见中。事实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迅速崛起后,当文学朝现实主义进行“再发掘”式的回归,便形成了多重元素汇聚...
关键词:先锋叙事 先锋文学 叙事姿态 叙述技法 艺术重构 壁立千仞 当下中国文学 古典与现代 
从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说起(上)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1期21-32,共12页李洱 
一感谢陈众议教授的邀请,很高兴能参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题论坛”。((1))题目中提到的李辰冬这个人,有些朋友可能还比较陌生,但他在红学界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其《诗经》研究也正在引起学界关注。我大胆预测一下,他也必将引起比...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研究界 《诗经》研究 红学界 比较文学 跨文化研究 李辰冬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焦虑与对策被引量:2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1期54-59,共6页张国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动物观与中国文学动物形象塑造”(21FZWB087)研究成果
“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作为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起源于欧洲,诞生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中,且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比肩而立。通常说来,浪漫主义崇尚抒情、写意,现...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文学传统 文学思潮 比肩而立 写实 浪漫主义 文化语境 
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中国形象”的自塑、他塑及其他被引量:4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6期186-194,共9页刘霞云 杨四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海外译介与接受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22BZW151)研究成果。
作为主观认知、判断、评价的产物,有学者提出国家形象应有三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具有不可描述性的国家形象的‘源像’,一种是本国系统中主控族群所力图树立的形象,第三是国际信道传输和其他国家主控族群所描述下的一国形象。”①换言之...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 立体传播 口碑营销 文化交流 企业形象 公共外交 广告传播 事件营销 
力量之美与融合之美——论红柯的文学史意义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3期44-52,共9页贺仲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19ZDA273)研究成果。
2018年,在听闻红柯骤然去世的消息后,我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一条信息,认为未来文学史会给予红柯比今天更高的地位。到今天,我依然坚持这一看法。这不完全在于红柯作品本身所达到的高度,还缘于他的创作在当代中国文坛的独特性。红柯为当...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学 红柯 文学史意义 微信朋友圈 融合之美 启迪意义 独特性 探索性 
传统的接续与语境的更新——新诗新时期以来对新古典写作的探索被引量:1
《当代作家评论》2022年第3期189-197,共9页吴宜平 
新诗百年,以去古典化为开始,胡适首倡白话诗,他的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第一本诗集,取名为《尝试集》,可见其推动新诗白话方案的决心,却也有对来路的忐忑。由此,古典诗歌的体例与形式、音韵与节奏等都不再成为新诗的规范,一切都失效了。...
关键词:《尝试集》 新文学运动 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史 古典诗歌 中国新诗 废名 新时期以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