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化

作品数:35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王鸿生李景林许家星邓牧之袁玉立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民族艺术》《哲学动态》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学术文化的自我主张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被引量: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年第12期4-13,共10页户晓坤 吴晓明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学术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自我主张 
近代粤港澳文化交往历史研究
《岭南文史》2023年第4期53-60,共8页邢照华 
西方近代文化教育制度经中国澳门首先传入广东。1839年中国澳门马礼逊学堂建立。在其影响下,广东的官绅、商人开始在广东创办一些仿照西方教育制度的书院。同时,西方传教士们又将他们在广东了解到的中国学术文化,经中国澳门传回欧洲。...
关键词:文化交往 西方传教士 马礼逊 粤港澳 中国学术文化 中医学 西方教育制度 中国澳门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正式开馆
《广东印刷》2023年第5期2-3,共2页枫林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上海构建了中国学术文化出版的制高点,确立了“中国出版重镇”的历史地位。2023年6月29日,国内首家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并于6月30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 开馆仪式 出版博物馆 新闻出版 专业博物馆 免费开放 中国学术文化 制高点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文史春秋》2020年第6期31-35,共5页张家康 
1925年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它结合中国旧时书院与西方高校的导师制,以贯通中西的思维教导学生,旨在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专门人才。根据“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稔念欧美日本学者研...
关键词:国学研究院 导师制 治学方法 陈寅恪 东方语言 中国学术文化 西方高校 
休斯旧影录被引量:1
《书屋》2020年第4期69-72,共4页刘超 
在披览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时,不难注意到有这样一类名字,他们在文献中不时闪现,然而,却往往如羚羊挂角、一闪而过,随后难觅踪迹。有心者纵或对此有兴味,经多方考索,所窥见的亦不过一鳞半爪,不成系统。即便是在现今信息挖掘技术如此发达...
关键词:羚羊挂角 信息挖掘技术 中国学术文化 有心 
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选介(一)
《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1期68-73,共6页李宇环 娄伟 王尧 
学术年鉴是系统客观记录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发展历程、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资料性文献。它集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资料性、连续性、检索性等于一身,读者借此可以全方位快速准确地获悉该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年度进展,了...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年鉴 学术研究成果 中国学术文化 学科门类 “走出去”战略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 
“黑格尔、费希特哲学翻译与研究”会议综述
《哲学动态》2018年第7期109-110,共2页郭东辉 
2017年11月18—19日,清华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京联合举办了以“黑格尔、费希特哲学翻译与研究”为主题的德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学者与会,并就文本翻译、基础研究和前沿问题作了专...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翻译与研究 黑格尔 费希特 德国哲学 综述 中国学术文化 学术研讨会 
中国学术文化中的“致用”与“求真”被引量:2
《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103-107,共5页王鸿生 王民选 
整体上看,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有"致用"的倾向,"求真"的理念没有得到张扬。晚清民国时期"致用"依然是主要倾向,但西学东渐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求真"的营养,学术文化的独特价值被逐步认识。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致用"倾向达到了极致。改革...
关键词:中国学术文化 “致用” “求真” 
中国学术文化的守护者——庞朴(2010年度)
《文史哲》2016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史家、简帛研究专家。 他具有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见解,更具有宽厚的长者风范。他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他治学严肃严谨,求实求真,倡导以中国辩证思想来解读中华文化密码。
关键词:中国学术文化 2010年 庞朴 历史学家 哲学史家 简帛研究 文化密码 辩证思想 
尽管我们之间有一洋之隔,但我们之间是如此之近
《宁波通讯》2015年第16期58-61,共4页Anthony 
7月18日,星期六,88名美国高中生来到了中国,宁波。千头万绪,我无法判断这一周半是否会精彩纷呈。当我抵达宁波外国语学校,我找到了我的答案,这将会是充满惊喜的一周,而值得我用一生铭记。在宁波的这许多天里,我获益匪浅。在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中国学术文化 外国语学校 河姆渡遗址 历史文化 文化体验 课堂教学 高中生 宁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