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性

作品数:41被引量:4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欧阳镇寇鹏程张弛陈要勤韩军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江西社会科学》《佛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作品的解读要义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5-11,共7页詹丹 
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项目“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编号:JCSZDXM2022002)。
对于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该有哪些解读要义,许多一线教师尚缺乏自觉的认识,从而带来一些教学偏差或失误。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革命性”作为解读的前提定位,以“历史性”追溯其...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科书 解读要义 革命性 人间性 历史性 语文性 
鲁迅谈音乐:“警世之音”与“顺世之音”
《纵横》2024年第7期53-58,共6页陈漱渝 
“小红,小象,小红象”由于想丰富鲁迅作为“三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单一形象,近几十年来,有些人一直在强调鲁迅的“人间性”,介绍鲁迅看电影、下饭馆、抽香烟、喝黄酒、煮火腿、谈服饰等,写生活细事的文章特别多。我认为,只...
关键词:人间性 警世 小红 鲁迅 本质特征 
论鲁迅著译中的菊池宽渊源
《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第4期103-120,共18页薛晨鸣 
日本作家菊池宽在鲁迅著译实践中是一个重要的域外资源,鲁迅对他的阅读、选译、接受与消化是相当理性而自觉的。本文基于鲁迅在1921-1922年选译菊池宽的“三浦右门卫的最后”“复仇的话”等文学史实,整体考察作为翻译者与创作者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 菊池宽 人间性 武士道 复仇 
眺望人间:中国古塔建筑艺术被引量:1
《中国美学》2023年第2期210-220,共11页戴孝军 
菏泽学院2022年博士基金研究项目“魏晋南北朝佛塔审美文化研究”(XY22BS52)阶段性成果。
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让中国古塔的佛性意味逐渐淡化,人间性、世俗性、景观性逐渐增强,具有浓厚的人的世俗生活的特点。这种人的世间生活表现在佛塔上,就是把佛塔作为人们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以及从人间性、世俗性的角度去认识、欣...
关键词:中国古塔 世俗性 人间性 景观性 世俗生活 
从德性身体到伦理秩序——由儒家工夫论开启公共伦理生活被引量:1
《天府新论》2022年第5期59-66,共8页游森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也就是说,个体在心体消沉、不显的情形下,单凭具身—知觉的经验...
关键词:具身现象 人间性 工夫 共同伦理 程朱 
以批评精神采撷“人间性”艺术精神:论傅雷艺术批评的内在理路及演化被引量:2
《艺术评论》2022年第7期85-97,共13页李晶 
“人间性”是傅雷艺术思想中一个建设性的概念,现有研究鲜有涉及。以翻译闻名的傅雷,其批评家身份才是他本意所在。他的实践活动有着鲜明的批评精神,表现为对待中西艺术异中求同的批评取向和恢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批评诉求。“人间性”...
关键词:傅雷 人间性 批评精神 艺术精神 演化 
复仇主题的变奏:《复仇的话》与《铸剑》比较研究被引量:3
《中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136-143,共8页蔡鸣雁 
鲁迅对菊池宽作品的选择性译介以及对复仇题材的关注使《铸剑》与《复仇的话》跨越时空发生联系。二者共同选择了"为父复仇"这一人性被挤压到善恶边缘、游走于正统伦理与民俗文化之间、既属于公共伦理视域又占据私属伦理空间的古老叙事...
关键词:为父复仇 人间性 自我认同 主题变构 
王充的孔子观
《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96-103,共8页余树苹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项目号15ZDB005)子课题“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四书》学”的阶段性成果。
汉代是孔子在中国确立最终影响力的朝代,自先秦以降,孔子形象经历了从"师""圣"到"神"的变化。汉代孔子观的特殊性在于孔子的神圣化,孔子成为素王、教主,以《春秋》为依据,为世间立法。王充身处其中却逆流而动,对孔子进行问难,因此背上...
关键词:王充   人间性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芒种》2021年第6期178-180,共3页白杨 刘广利 高海涛 
白杨,刘广利:您能谈谈您的散文观吗?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呢?高海涛:我们从小到大的作文训练基本上都是写散文,而不可能是小说和戏剧,诗歌也很少。这说明散文是基础性的,是一种比较普泛和普适的文体。而正因为这样,把散文写好...
关键词:散文作家 人间性 作文训练 散文观 日常生活 普通人 访谈录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德语人文研究》2021年第1期1-7,共7页范捷平 
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物"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物"不仅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于世界之中)。被感知的"物"永远不会独自存在,而是在我们...
关键词: “物-人”间性 里尔克 瓦尔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